在著名的批踢踢BBS論壇上,常會有許多問卦文,問卦內容大至人生大事、offer選擇、男女朋友繼續在一起或分手,小至選擇適合的保養品,我們靠著累積生命經驗與分享他人的生命經驗,作為人生走向的羅盤或是旅遊書。按圖索驥的好處是至少有名的餐廳不會錯過、別人踩過的地雷可以繞過、別人口中的爛人也不會進來自己的生命軋一角。但是,我們很少去追蹤每則問卦文之後的進度與結果,好像某個時點的問題若得到了解答就是problem sovled。然而,每個選擇背後一定是另一個被放下的選擇,機會成本的交換也從來不會是贏者全拿的賭盤。你是否曾在自助旅行中,因為迷路而走入小巷反而發現可愛咖啡店的經驗?或是為了避開人聲雜沓的景點,反而誤打誤撞發現私房景點?如果人生的旅程只是把別人列給我們的代辦清單上的事情劃掉,會不會太無趣了一點。既然我們都不免要選擇或被生命的機會揀選,又該怎麼知道自己選的到底是基於理性的評估還是別人的期待?
今天剛好看到了一篇Laura Garnett寫的一篇文章:三種增進自信與表現的方法 :
3 Ways to Boost Your Confidence and Improve Your Performance
以下摘錄文中的內容與方法,或許可以作為自我檢測的開始。 在文中作者提到會阻礙前進的主要原因為:在意他人的看法。
Garnett引述了《信心代碼—女性應該掌握的自信科學與藝術》(The Confidence Code)作者的一項研究(本書介紹請見:妳不是沒能力,只是沒信心),其中提到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作為自我價值與自信來源的人,不但心理、生理都會承受負面影響。Crocker針對600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無論是在外表、成績、選擇等各個項目上,在意他人評價作為自我評價來源的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較大、藥物濫用與飲食失調的情況也較多。反之,自我評價來源是內在驅力為多的學生例如出自品德、倫理原則的德行,上述生心理失調的狀況則較少。該研究的結論是依賴他人誇讚而建立的自信,相較於從自我的成就中建立的自信要脆弱得多。
於是,在決策過程中自我檢視,自己是不是落入了求取他人認同的陷阱當中也更形重要。Garnett建議透過詢問自己以下問題,了解他人對自己的決定的影響力大小:
1. 這件事可能會有影響對我有益嗎?還是讓我可以獲取他人的讚許?
2. 如果我沒得到他人對我的社會認可,我還是有動力做這件事嗎?
3. 我對於與他人分享我正在做這件事的意願,是不是大於我願意全心投入這件事的程度?
如果你喜歡自己手中正在進行的事,也覺得得到他人的認可有加乘的效果是再好不過,只要你能確定你的驅力是來自內在而非外在事物。上述三個問題的最終的目的是要避免你選了個別人覺得不錯,其實你沒興趣的事來做。
在人生旅程的各站無論是求學、職涯、感情等站停靠時,或許在急著翻開旅遊書指南找推薦必吃餐廳或是必遊景點之前,我們都可以問一下自己:「去哪裡、做什麼,或是跟誰在一起會讓我最快樂呢?」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追逐夢想還是脫離現實?--談創業與工作 by Tasha
記起小時候,大樓樓下有家屋頂挑高兩層樓的美而美早餐店,專做附近好幾棟大樓少說數百戶人家的生意,早上買早餐也總是得排隊至少十分鐘才輪得到自己。小時候的我會和妹妹到樓下的空地溜冰,也會看到美而美的「小開」跟「公主」在那邊活動,我那時很羨慕他們,擁有一家店面、喝不完的奶茶與紅茶和愛吃什麼就點什麼的菜單,對於爸媽都是上班族的我來說,那樣的自主與立即可得的報酬,彷彿是最完美人生的想像。
一直比較懂事後,我聽父母說起,原來我的祖母曾經開過雜貨店,那時兩個哥哥都在外地唸書的姑姑,自然而然的就扮演起小小店員的角色。聽姑姑說,那時有人打電話來叫汽水,小小年紀的她就得用像是熱炒店裝半打玻璃瓶裝台啤的塑膠籃子,把半打玻璃瓶裝汽水一路扛到客人公寓五樓的住家門口。那樣的辛苦,是她現在想起來或多或少有點埋怨,或許也是左右了她之後職業選擇的生命經驗。擁有創業家精神的祖母,三個小孩都沒走向創業的路,或許是基因的悖反又更多是經過理性思量的結果?
我的翻譯研究所同學,有一半以上是自由工作者,其中有部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多是一人或數人的組合,以接案方式累積一個個客源和不間斷的收入。從開拓客源、評估案子難易度與報價、聯繫合作夥伴、執行案件、結案與追蹤、開發票與處理帳目,可說是從業務、PM、行銷與財務全包,辛苦程度或許不下於中小企業的主管。自由工作者看似擺脫了組織層層堆疊的官僚組織與身為大組織內小螺絲釘的失落,然而,擁有自己大部分時間的結果即是更大且無所迴避的責任。特別是像是譯者這樣的服務業,時間與歷練即是最寶貴的資產,每一次的專案都是時間與金錢的交易,孰重孰輕,也只有自己是衡量的天平。
星期天下午,有幸去參加了Rocket Accelerator關於新創產業的活動,分享者除了如Yahoo、Google的工作者外,也有提供餐廳訂位、共乘、教育、App創作等服務的創業家,每個人都有一套創業甘苦與經營哲學,唯一不變的是他們似乎都有個真心關切的核心目標,而這樣的核心目標正直指他們所意識到的問題。與其說他們是實踐了夢想自己當老闆,倒不如說他們是下定決心要解決某項還沒有人著手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去知名餐廳吃飯要大排長龍、一人開車後面有空位很浪費油錢、誰說運動員一定只有四肢發達還是房市買賣資訊不透明與不對等之類的,除了埋怨外,他們選擇擔起責任當一個problem solver,然後建立了解決問題的制度化管道並藉此營利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創業好比創立社團,沒有錢、沒有人的狀況下,如何維持營運並提供服務不要倒社,就是創社社長最為頭痛的事;至於工作就好比是社團的社員,雖然對於社團有貢獻的責任,但是只要興趣不合隨時都可以閃人到其他社團去。以往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正是創社社長的中小企業創業精神。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這代彷彿瀰漫著一股唸好學校、進大公司穩穩當當過一生的氛圍,我們太直觀地把職涯想像成一條鋼索,好像不戰戰兢兢、筆直地走過那條舖在腳下的路,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但是,正如同其中一位講者所說的,在台灣創業的優勢就是生活成本很低,要養活自己不難,這也代表就算創業失敗的沈沒成本也會小得多,為何不試試看?如同「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作者Stephen Covey所揭示七個高效習慣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想像自己在80歲的慶生會上,希望在場的人怎麼讚揚你經歷的人生,或是在自己的葬禮上,人們會如何追憶你?在人生的抉擇路口,不妨用倒敘法看待自己的選擇,才能盡量減少後悔與遺憾。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家小小的商號,你的技能、你的知識和你貢獻社會的意願就是你的商品。現在的你,或許沒有創業的資本或是資源,但是,身為組織的工作者,若是能時時以創業者的心態與視野為念,或許總有一日,你也能成為創社社長,創立自己獨一無二的社團。
以下為參考資源與補充閱讀:
Rocket Accelerator臉書頁面
活動參加者整理的精美筆記
別再低調了,自造你的偉大航道
沒有人是「人生勝利組」
一直比較懂事後,我聽父母說起,原來我的祖母曾經開過雜貨店,那時兩個哥哥都在外地唸書的姑姑,自然而然的就扮演起小小店員的角色。聽姑姑說,那時有人打電話來叫汽水,小小年紀的她就得用像是熱炒店裝半打玻璃瓶裝台啤的塑膠籃子,把半打玻璃瓶裝汽水一路扛到客人公寓五樓的住家門口。那樣的辛苦,是她現在想起來或多或少有點埋怨,或許也是左右了她之後職業選擇的生命經驗。擁有創業家精神的祖母,三個小孩都沒走向創業的路,或許是基因的悖反又更多是經過理性思量的結果?
我的翻譯研究所同學,有一半以上是自由工作者,其中有部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多是一人或數人的組合,以接案方式累積一個個客源和不間斷的收入。從開拓客源、評估案子難易度與報價、聯繫合作夥伴、執行案件、結案與追蹤、開發票與處理帳目,可說是從業務、PM、行銷與財務全包,辛苦程度或許不下於中小企業的主管。自由工作者看似擺脫了組織層層堆疊的官僚組織與身為大組織內小螺絲釘的失落,然而,擁有自己大部分時間的結果即是更大且無所迴避的責任。特別是像是譯者這樣的服務業,時間與歷練即是最寶貴的資產,每一次的專案都是時間與金錢的交易,孰重孰輕,也只有自己是衡量的天平。
星期天下午,有幸去參加了Rocket Accelerator關於新創產業的活動,分享者除了如Yahoo、Google的工作者外,也有提供餐廳訂位、共乘、教育、App創作等服務的創業家,每個人都有一套創業甘苦與經營哲學,唯一不變的是他們似乎都有個真心關切的核心目標,而這樣的核心目標正直指他們所意識到的問題。與其說他們是實踐了夢想自己當老闆,倒不如說他們是下定決心要解決某項還沒有人著手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去知名餐廳吃飯要大排長龍、一人開車後面有空位很浪費油錢、誰說運動員一定只有四肢發達還是房市買賣資訊不透明與不對等之類的,除了埋怨外,他們選擇擔起責任當一個problem solver,然後建立了解決問題的制度化管道並藉此營利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創業好比創立社團,沒有錢、沒有人的狀況下,如何維持營運並提供服務不要倒社,就是創社社長最為頭痛的事;至於工作就好比是社團的社員,雖然對於社團有貢獻的責任,但是只要興趣不合隨時都可以閃人到其他社團去。以往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正是創社社長的中小企業創業精神。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這代彷彿瀰漫著一股唸好學校、進大公司穩穩當當過一生的氛圍,我們太直觀地把職涯想像成一條鋼索,好像不戰戰兢兢、筆直地走過那條舖在腳下的路,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但是,正如同其中一位講者所說的,在台灣創業的優勢就是生活成本很低,要養活自己不難,這也代表就算創業失敗的沈沒成本也會小得多,為何不試試看?如同「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作者Stephen Covey所揭示七個高效習慣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想像自己在80歲的慶生會上,希望在場的人怎麼讚揚你經歷的人生,或是在自己的葬禮上,人們會如何追憶你?在人生的抉擇路口,不妨用倒敘法看待自己的選擇,才能盡量減少後悔與遺憾。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家小小的商號,你的技能、你的知識和你貢獻社會的意願就是你的商品。現在的你,或許沒有創業的資本或是資源,但是,身為組織的工作者,若是能時時以創業者的心態與視野為念,或許總有一日,你也能成為創社社長,創立自己獨一無二的社團。
以下為參考資源與補充閱讀:
Rocket Accelerator臉書頁面
活動參加者整理的精美筆記
別再低調了,自造你的偉大航道
沒有人是「人生勝利組」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影片分享 Amanda Palmer: The art of asking by sunwei
這是一個我看過十分特殊的演講
不只是因為他演講還加上表演
外表並非主流價值 甚至還有可能被貼上標簽
但是 這是一個真誠的 相信自己信念的人做出來的演講
影片分享 凱倫.湯普森.沃克:我們可以從恐懼中學到什麼?by sunwei
我喜歡這篇演講的啓發
我們可以不要受最可怕的故事吸引
但是多運用一些觀察 一些智慧 知道自己所害怕的是什麼 進而協助我們了解真相
這運用到職場同樣適用
影片分享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by sunwei
這篇演講 談的是刻板印象
我想說的是 在台灣 我們也被現有的資源灌輸一些固定的觀念
要能開放心胸 去改變在我們心胸的刻板印象
影片分享 Simon Sinek - 偉大的領導者如何鼓動行為 / Seth Godin: How to get your ideas to spread by sunwei
People buy " why" you do
Hire People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這兩個影片概念是相同的
影片分享 Richard St. John: Secrets of success in 8 words, 3 minutes by sunwei
Passion :Driven by Passion
Work: Work hard
Focus:
Good:get dam good : practice
Push :push yourself
Service:service : you/ others
Idea:ideas
persist
影片分享 Sir Ken Robinson:學校扼殺了創意嗎?by sunwei
作者後來出了一本書 叫做發現天賦之旅 很建議大家買來閱讀
因為這是一本你需要有實際練習的書
透過這份練習 協助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命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