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起小時候,大樓樓下有家屋頂挑高兩層樓的美而美早餐店,專做附近好幾棟大樓少說數百戶人家的生意,早上買早餐也總是得排隊至少十分鐘才輪得到自己。小時候的我會和妹妹到樓下的空地溜冰,也會看到美而美的「小開」跟「公主」在那邊活動,我那時很羨慕他們,擁有一家店面、喝不完的奶茶與紅茶和愛吃什麼就點什麼的菜單,對於爸媽都是上班族的我來說,那樣的自主與立即可得的報酬,彷彿是最完美人生的想像。
一直比較懂事後,我聽父母說起,原來我的祖母曾經開過雜貨店,那時兩個哥哥都在外地唸書的姑姑,自然而然的就扮演起小小店員的角色。聽姑姑說,那時有人打電話來叫汽水,小小年紀的她就得用像是熱炒店裝半打玻璃瓶裝台啤的塑膠籃子,把半打玻璃瓶裝汽水一路扛到客人公寓五樓的住家門口。那樣的辛苦,是她現在想起來或多或少有點埋怨,或許也是左右了她之後職業選擇的生命經驗。擁有創業家精神的祖母,三個小孩都沒走向創業的路,或許是基因的悖反又更多是經過理性思量的結果?
我的翻譯研究所同學,有一半以上是自由工作者,其中有部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多是一人或數人的組合,以接案方式累積一個個客源和不間斷的收入。從開拓客源、評估案子難易度與報價、聯繫合作夥伴、執行案件、結案與追蹤、開發票與處理帳目,可說是從業務、PM、行銷與財務全包,辛苦程度或許不下於中小企業的主管。自由工作者看似擺脫了組織層層堆疊的官僚組織與身為大組織內小螺絲釘的失落,然而,擁有自己大部分時間的結果即是更大且無所迴避的責任。特別是像是譯者這樣的服務業,時間與歷練即是最寶貴的資產,每一次的專案都是時間與金錢的交易,孰重孰輕,也只有自己是衡量的天平。
星期天下午,有幸去參加了Rocket Accelerator關於新創產業的活動,分享者除了如Yahoo、Google的工作者外,也有提供餐廳訂位、共乘、教育、App創作等服務的創業家,每個人都有一套創業甘苦與經營哲學,唯一不變的是他們似乎都有個真心關切的核心目標,而這樣的核心目標正直指他們所意識到的問題。與其說他們是實踐了夢想自己當老闆,倒不如說他們是下定決心要解決某項還沒有人著手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去知名餐廳吃飯要大排長龍、一人開車後面有空位很浪費油錢、誰說運動員一定只有四肢發達還是房市買賣資訊不透明與不對等之類的,除了埋怨外,他們選擇擔起責任當一個problem solver,然後建立了解決問題的制度化管道並藉此營利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創業好比創立社團,沒有錢、沒有人的狀況下,如何維持營運並提供服務不要倒社,就是創社社長最為頭痛的事;至於工作就好比是社團的社員,雖然對於社團有貢獻的責任,但是只要興趣不合隨時都可以閃人到其他社團去。以往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正是創社社長的中小企業創業精神。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這代彷彿瀰漫著一股唸好學校、進大公司穩穩當當過一生的氛圍,我們太直觀地把職涯想像成一條鋼索,好像不戰戰兢兢、筆直地走過那條舖在腳下的路,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但是,正如同其中一位講者所說的,在台灣創業的優勢就是生活成本很低,要養活自己不難,這也代表就算創業失敗的沈沒成本也會小得多,為何不試試看?如同「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作者Stephen Covey所揭示七個高效習慣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想像自己在80歲的慶生會上,希望在場的人怎麼讚揚你經歷的人生,或是在自己的葬禮上,人們會如何追憶你?在人生的抉擇路口,不妨用倒敘法看待自己的選擇,才能盡量減少後悔與遺憾。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家小小的商號,你的技能、你的知識和你貢獻社會的意願就是你的商品。現在的你,或許沒有創業的資本或是資源,但是,身為組織的工作者,若是能時時以創業者的心態與視野為念,或許總有一日,你也能成為創社社長,創立自己獨一無二的社團。
以下為參考資源與補充閱讀:
Rocket Accelerator臉書頁面
活動參加者整理的精美筆記
別再低調了,自造你的偉大航道
沒有人是「人生勝利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