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於某天晚上隨機的談話,於是有了這個網站。兩個從指南山上一起搬到徐州路上的古蹟教室裡,到現在有近十年交情的老同學,現在回顧之前的生活,總覺得有點話想說,說給當初的自己聽,也說給現在走到當初那個年紀的你們。
大學畢業後,我轉了個彎去唸了翻譯所,中間也曾休學去工作,也有自己接案的經驗。可能是因為翻譯所實務取向的關係,在研究所期間,陸陸續續進行了或長或短的職涯試驗,我也曾問過自己:「若是沒有唸研究所,我的人生會比較不一樣嗎?」老實說,我不太有答案。但是在研究所的修煉與其說是為了拿到一張畢業證書、比大學畢業生多幾千塊的起薪,倒不如說是對於某些問題有較為深層的探究與反饋。以往在大學,聽的時間總比說的時間多,翹課或是選課總是隨興所致,時間總是零散地分佈在某些或許發芽卻來不及長成的興趣中。幸運的話,會交到幾個可以相交一輩子的好朋友;不幸的話,你可能會覺得大學跟高中沒差很多。但是,研究所的學術養成或許是種態度–對某種問題追根究底、願意投注時間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與思考方式,也有可能會跟著你一輩子。
回顧大學的日子,我有些建議可以給你們:
1. 找個自己有興趣的社團去消磨課堂外的時間:
社團就是現實社會的小縮影,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說服及學會欣賞別人與你的相同與不同,會替你裝備更充足的武器在職場上成為更成熟、別人也樂於共事的人。
2. 善用圖書館的資源,多看書與電影:
記得以前某位歷史老師說過:「最有用的知識就是無用的知識」,在你人生的旅途上,如果可以帶著前人的智慧作為行囊,就好比替你的旅程多添了幾種交通工具的選擇,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視野一路收盡人生的風景。梁文道先生說過:「一輩子可以做的事,就是成為喜歡讀書的人」。閱讀不但是極為個人且私密的經驗,也彷彿是想像力的競技場,在其中你可以盡力奔馳,無論當下的境遇為何。有些事年輕時可做但老了很吃力,例如三鐵競賽、環島旅行或是跑趴,但是唯有閱讀是你可以做一輩子的事。另一方面,電影則是閱讀的動態形式、人生的縮影,能在幾個小時內進入其他人的生命中,這樣的旅程可不比走一遭前世今生的興味要少呢。
3.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喜歡自己:
無論是透過社團、閱讀或是打工經驗,你會慢慢篩選出人生中你認為重要或不重要的事情,你也會慢慢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不需要與他人比較、不需要憤恨或是討厭自己,你的獨特是由你定義。試著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人生很長,與自己好好相處是一輩子的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