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悔其實是世界上最無濟於事的一種情緒。後悔與反省不同的處在於前者多是沈溺於細節的反覆中,而後者則是將自身抽離情緒,以較為審慎、客觀的角度,看待曾經的自己。與其後悔,我覺得反省會把我們帶得更遠﹑也更能明白自己的為與不為,其實牽涉當初的主客觀條件的能與不能。
我的求學過程歷時較久,所以也多了些學生的餘裕,可以去完成一些Sunwei現在想起或許覺得有些缺憾的事情。同樣地,這樣的餘裕也必須以較晚踏進職場﹑時間與金錢成本來換取。
若真的要說我後悔大學時代沒做的事,可以列出以下:
1. 沒有在課餘時間打工兼職,早點了解職場及所學在職場上的評價:
在大學的課餘時間,我參加了模擬聯合國社團,也藉此到了美國參加兩次大型的模擬聯合國會議,也曾擔任過大學所舉辦模擬聯合國會議的主席。類似的社團經驗,讓本來是內向性格的我,也能逐漸習慣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主持甚至領導團體。在社團中交到的好朋友,也因著一起辦活動的革命情感,直到現在,也都能在不同的時刻互相支持與幫忙。有些班上的同學選擇去當家教或是去餐廳打工,這也是很不錯的經驗。畢竟,大學校園是個界線太過分明的保護傘,若是能透過情境置換去體驗﹑發掘自己的所學科系外的其他長處與人情世故,這才是打工或兼職所能換來最寶貴且受用的經驗。
2. 沒有早點接觸財經或理財相關訊息:
在大學生的年紀,其實歐美文化的同齡學生,多是開始自己打工賺學費﹑搬出家裡甚至是背助學貸款。但是在台灣的文化中,父母親習慣供應孩子的一切日常所需,以至於孩子對於金錢的取用與規劃其實所知甚少。除非是財經企管相關科系,否則對於理財這門人生重要科目,許多人可能大學四年都沒機會沾上一點邊。雖然談錢有點俗氣,特別是在人文或社會科學類的領域尤是。但是,若沒有足夠的金錢餘裕,可能都會扼殺任何一個你熱愛的興趣,無法讓你在人生路上持續將興趣帶著前進,這將會是人生更大的缺憾。我一直要到上研究所的口譯課堂上,因為要準備財經相關的主題,才開始持續看財經台和注意財經新聞,直到踏進第二份工作之前,才開始看跟工作相關的產業訊息。在此建議幾個網路電子媒體,可作為持續關心財經新聞的開始:
鉅亨網:
http://www.cnyes.com/
Digitimes (電子時報):
http://www.digitimes.com.tw/
綠角財經筆記: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tw/
Sway房市觀測站:
https://www.facebook.com/swayhouse
3. 沒有深入發展剛開始萌芽的興趣:
在大學時期,主要的時間都貢獻給社團了。在社團之外,曾經又拜師學藝﹑重拾起小時候只學過皮毛的小提琴開始練習。但因為後來課業繁忙,在進入研究所前又中斷,之後也因為租屋處附近沒有琴房也沒有持續練習。即便無法成為演奏小提琴的人,但是古典音樂和其他類型的音樂,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曾給我很大的安慰。若是時間允許,在大學時間請多撥出點時間給自己的興趣,無論是語言﹑音樂﹑運動,就像是學會任何一項技藝,發揮工匠精神,持續的練習,並在其中享受精熟的成就感,也替自己的未來人生多準備一件一生受用的行囊。
願大家都能在大學生涯結束後,有著滿滿的收穫而非缺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