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選擇與捨棄也是門藝術-談履歷表不該放什麼? by Tasha

就像許多人所描述的,履歷表可以比擬作情書、菜單、商品廣告等比較容易具像的生活所及之物。然而在撰寫履歷表的同時,求職者不只是在回顧自己的職涯旅程,也不是在細數過往的豐功偉業,而是要在心裡想著你的讀者、你的求愛對象、你要服務的餐廳客人以及你要鎖定的目標族群--也就是HR,他們到底想看到什麼?

擁有一份格式整齊、重點清楚又包含職缺關鍵字的履歷,並不保證你能一步登天得到夢想的工作。履歷的作用在於讓你得到面試的機會,或許就像Blind date或網友見面一樣,一定得讓對方對你產生興趣、有想進一步認識的意圖,也才有見面的機會。履歷也像是餐廳的前菜,先挑起饕客的味蕾,才有機會繼續鋪陳,呈上更豐富美味的主菜(求職者本身)。那麼,什麼東西不該放在履歷當中呢?以下提供幾篇文章,分別列出了履歷表不該列出的項目或內容。

4 Things to Leave Off Your Resume

5 Things To Leave Off Your Resume

10 Things to Leave Off Your Résumé

整理了上述文章的內容,我們發現可歸結以下幾點(因上述為國外的文章,所以部分資訊可能較適合外商求職者):

1. 敏感資訊:如個人的婚姻狀況、種族、宗教信仰等,因為雇主也不希望不錄取某位求職者,反而被認為是基於敏感資訊的內容所構成的歧視。

2. 不相關資訊:與職缺不相關的政治或社交社團、個人的嗜好或是工作內容。與其列上工作內容,雇主更想知道的是你在前一份工作達成了什麼成果?

3. 求職目標:以往有些履歷會列上objective,然而對於雇主來說,他們很清楚求職者所為何來,因此求職者也不需要再佔用寶貴的履歷空間把列上objective了,而可以用"summary of qualifications"取而代之。

4. 太多不同的格式:履歷作為廣告傳單的目的就是要一目了然,可以了解商品的內容成分。因此,盡量在履歷中使用愈少的格式變化愈好,不需要底線、粗體、斜體同時出現在同份履歷上,反而會使閱讀者不易閱讀。

5. 用很大的篇幅解釋兩份工作之間的空白:對於工作轉換之間有空白時間的求職者而言,可改用功能性(functional)的履歷表,而非按照時間排序(chronological)可明顯察覺時間斷層的呈現方式。藉由將與職缺最相關也最能呈現所需技能的工作經驗按照相關性列出,再列出在職時間。雖然雇主可能還是會有疑問,但能在面試時親自解釋也好過履歷在初選時就被篩掉,或得在履歷上花大份篇幅去論述原因要好。

6. 超過十年的工作就不需列出:雇主想知道的是現在的你有多符合職缺所要求的內容?十年前的工作所獲得的經驗或技能,現在或許會有些過時不合用了。因此就大學畢業生來說,履歷上就不需要提到小學畢業得到市長獎或是參加演講比賽拿冠軍的事情了。

7. 推薦人:有些人會在履歷上寫上Reference available upon request,然而這句話並沒有提供新的資訊給雇主。如果雇主希望詢問推薦人的意見,自然就會在面試時請你提供推薦人的聯絡方式。

修改履歷也跟生活一樣,有時候需要善用斷、捨、離的功夫,才有辦法將真正重要的東西留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