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個月前買的票,久違的綠光劇團和人間條件系列,在陰雨的星期天晚上,作為告別混亂的2014年末的句點,似乎是再好不過。
八場戲,其中穿插了孝子照顧久病父親、父母與中年未婚女兒、中產階級家庭對國小孩子的期待、一直無法懷孕的近中年夫婦、白手創業企業家對從小放洋第二代的期許,每一個片段都似曾相似,無論是在自己家族中還是從小聽聞的軼事,一件一件都像是大量製造的成衣,一件件套在人生劇本的演員身上,惹人不斷聯想也止不住在黑暗中不斷滑落臉頰的淚水。
不知不覺人生也走到了無法任性、無法專斷甚至無法回頭的路口,也會不斷揣想,中年的自己,又會是什麼樣子?劇中那個從小謹守父親的期待,一路唸好學校到大公司工作的中產階級男子,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現狀中,開始將對自己的不滿轉移到兒子身上。對於兒子的苛責與嚴厲,表面上看起來是督促兒子成為一個比自己好、比自己強的人,但事實上卻是,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人生的哪個環節出了錯?導致他沒有成為父親心中那個光宗耀祖、成為眾人羨慕眼光的兒子。他以為,只要複製再加強他的成長軌跡,就能讓兒子跳過會出錯的地方,直接晉級至人生勝利組之列,他的一切努力、他不知在哪裡出錯的歉咎,似乎就可以得到出口。對比於他的太太,只要孩子開心、健康,能在老的時候陪陪她去日暮的淡水散步,他要的兒子是打敗眾多競爭者、得到重要的獎項並在鎂光燈閃爍下把獎座交給他的兒子。揮之不去的那個畫面,終究會是他終身的悔恨,如果他沒有意識到,兒子雖然是他部分DNA的延續,但卻無法複製他的夢想、他的過去甚至矯正他的悔恨,無論是他的國小兒子,還是另一個從小就被送出國,卻想從事NGO工作的企業家第二代一樣,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不同,沒有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痛他的痛或做他的夢,如果生養的目的是要打造另一個更好的自己,或許,只是造就兩個更痛苦的心靈。
從小被放洋又在多年,好不容易熟悉國外環境後又被父親召回企業家第二代,不懂為何自己總像是個棋子,任父親切斷他的生活環境被送出國又喚回來接棒,他不懂父親的動機,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穿下父親為他量身定做的企業家二代身份的衣裳。直到一次,在父親朋友所開後來由留英兒子接手的咖啡店,放洋的孩子才向父親坦承,自己沒有父親的野心和經營企業的能力,他的興趣在NGO工作,希望能幫助更多沒有資源的人,向同他父親一樣有錢的人募款。父親不能理解為何朋友留英的兒子要回來開咖啡店,也不懂經過他刻意安排求學歷練的兒子,為何要做不賺錢的事?如果這樣,幹嘛留學,幹嘛去世界各地的公司據點歷練?
或許是因為本身的人生軌跡也並非線性發展,我可以理解甚至同理,在拋棄直觀連結選擇後,旁人甚至自己曾經有過的疑惑,例如:念政治就是要從政、考外交官;唸法律就是要考律師和法官等。我們在士大夫文化或是經濟效益至上觀念的薰陶下,似乎也拋棄了對於人生的諸多想像。或許是太害怕沈沒成本無從回收,或許是太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與質疑,我們有時不敢甚至不願跟別人不一樣,於是傾向選擇可以被人認可、被人讚許的路,而那往往也是條眾聲喧嘩又摩肩擦踵的道路。走在那樣的路上,我們可以有集體營造出的安全感,也不用畏懼質疑的眼光,但是我們也同時把自己視作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個體罷了。上星期律師考試放榜,九百多個上榜名字,當我滑過佔了螢幕三頁多的畫面時都心想:除了比這些法界新血還要早考上的人,擔心又有快一千人來搶飯碗之外,這九百多個人,有多少是真心想要從事法律工作又有多少是不由自主的選擇?只因為在18歲大學聯考時填了某個科系,就用後半生來承擔自己當初那個或許太不成熟的決定?職涯是如此,人生不也是如此?不快樂的工作、不幸福的婚姻和看不到未來的選擇,如果沒有自覺或是不願改變,過去只會變成勒索未來的枷鎖而非墊腳石。而在人生盡頭時,我們或許會希望當時的自己能多做些什麼,這樣的希望其實才是我們應該正視的人生課題--成為自己希望而非他人眼中希望的自己。
願所有讀者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都能做個更快樂更像自己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