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別讓過去定義你是誰 by Tasha

「我是誰?」似乎是個大哉問,哲學家將命題問了又問、反覆辯證,從古希臘一路問到近代沒有答案。我們也在一次次的自我述說中,用一個個過去片段,拼湊出變動中的自己的樣子。網路上永遠不缺點擊率的心理測驗、星座運勢、抽籤還是流年,在在都顯示著,我們最感興趣的課題其實是自己,然而,即便是相處最久的自己,都不見得能了解自己。

TEDXTaipei的你是誰演講,用最激烈的方式問了我們一向不善於回答、有時選擇迴避的問題,用探究肌理的針,探著疾病與犯罪表面張力緊繃到極致的問題。Debra Jarvis的身份從在醫院裡輔導患者的牧師,在上帝的一個玩笑下,在極短時間內讓她成為癌症患者家屬甚至是患者,心裡的衝擊與不解可想而知。她聽聞過的一則則從癌症中痊癒、生還的故事,好像就是定義患者的傷疤,似乎不談論就無法了解患者這個人,或是患者必須要由不斷的覆述,進而肯認自己與疾病拔河且將生存線頭拉向自己這邊的日子。她發現不斷用過去的事件與傷痛定義自己的人,最終會將身邊的人一一逐開,患者以為是全然敞開的揭露卻彷彿又替自己的記憶鍍上了層防護膜,將還在開展的現在和未來、身邊還願意一起創造故事的人隔絕於外。她認為,過去的事件與疾病,並不會定義我們,是賦予事件意義的我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做出了選擇。

另外一位講者Shaka Senghor從槍擊的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為了一條在自己槍口下殞落的生命,以自由為代價在監獄裡度過好幾年,但是他心中的無助、憤恨、埋怨並不隨著被剝奪的自由而有解答,反而是正當化他的墮落,在監獄裡繼續販毒、放高利貸最後換得與他人隔絕的單獨監禁。直到他收到自己兒子與受害者家屬原諒他的信,他才開始正視自己的苦痛來源。生長的環境、遭遇的人、事、物,一環扣一環,而他的處境就是人生加法下的結果。但是,接下來的人生並非恆等式,他選擇了把握他在監獄中看到的機會,被判無期徒刑的受刑人成為他的導師,教導他檢視自己的決策過程,文學讓他反省自己的生命,還有家人成為他永不放棄自己的救命索。出獄後,他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的更生人,輔導也曾走在類似路上的誤入歧途少年。「認錯、道歉與贖罪」是他面對過錯、開始改變的關鍵,他也溫柔地呼籲,社會應該用更同理的眼光,看待每個誤入歧途的生命。

我們過往的生命難免有過錯與錯過,也都曾以為那些事件就是其他人記得我們的樣子,也就牢牢地抓住那樣的記憶不鬆手。然而,與其說生命就是個寫好的劇本,我們都走在命定的道路、搬演注定好的角色,我寧可比喻生命是張畫布,有些筆觸歪斜、顏色糊了、暈了的構圖,都還有機會修修補補。重要的是已有的構圖之外,還有大半的畫布可以揮灑,又何苦執著於過往的歪斜呢?

英文字survive(倖存、生還)的搭配詞可以有thunderstorm、 break-up、 car accident等,可以是天災、人禍或是意外。我們用倖存來表達在無力控制狀況外得以留下的僥倖,好像暫時從厄運之神的指縫中逃脫,而得以重述當時狀況。但是,在倖存之後,該被討論的其實不該是事件,而是理當繼續活下去的真切生命呀。或許,當個life-liver(真實生活的人)是在成為survivor(倖存者)之後更為重要的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