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很多人,跟我有點像,小時候到大,一路聽著身邊大人說:「乖乖念書,讀好書才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學」,於是一晃眼也把當初別人口中的該念好的書念完了?但是,然後呢?除了像是醫學、工程、會計、法律等職業取向比較明顯的科系外,就讀人文社會科學科系的學生,若是在求學階段,沒有想過就業的問題,只要一畢業,就好像突然從一個完全強調求取知識美好、理型先於存在的泡泡世界中墜落地面。你彷彿突然發現,原來我在學校所學的,除非繼續待在學術界,在職場上似乎沒有我可以馬上發揮的地方。或許這部分該怪罪於我們對於士大夫文化難以拋棄的執念,傾向將考試的成績等同於知識的求取,卻從未想過,身為一個人,又該如何在現在的資本社會上,取得人格不受貶抑而可以勞力或智力供應所需的一個勞動身份?
工作每天佔去我們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長期累積下來,就是大半的人生,也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得正視的課題。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一書中,引用了以需求理論聞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罕見並且困難的心理成就。」工作本身,有點像是個試煉場,你會在不斷的比劃與練習中,發現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招式,而若是你擅長的招式能為所服務的公司帶來價值,那麼恭喜你,至少你在職場的能見度會比較高;至於在職場上發現自己其實不是習武之才,應該棄戎從筆,也恭喜你,知道自己會什麼且想要什麼,要比有人告訴你適合什麼要幸福得多。但是,該如何知道自己適合或想要什麼?在此引用艾倫‧狄波頓在人生學校系列的《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中提供的建議如下:
1. 職涯壯遊:盡量去嘗試,把職涯當作旅程,去看、去學、去體驗
2. 分枝方案: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向他人請益,例如去打工、去實習,以實際的操作換取失敗成本最小的經驗值
3. 向人請益:向有興趣領域的工作者請教,可以在不親自涉入的狀況下得到第一手資訊
在職涯的旅途裡,如果能學習自助旅行的方法一樣,先設定好遠程的最終目標再往回推,或許能幫助你把中間的過繼站都標出來,你也才知道需要做些什麼、準備什麼,才能最終到達你的目的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