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定義職涯軌道的KPI by Tasha

這一陣子有機會整理了自己的履歷,看了許多網路相關文章,也幫忙一些朋友看了履歷。履歷是個人的產品介紹、行銷工具是面試的敲門磚,履歷也像是一帖藥方,裡面的成分或許可以幫忙雇主解決某些待解決的問題。有時候,我會想著求職者在挑工作時跟雇主在挑選適合的人選時,他們彼此說的是不是同一種語言呢?

我回想自己以往的經驗,因為組織的規模較大,通常主管沒有多餘心力近身督導下面的員工,於是,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與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 目標管理)就是組織評價員工最為直觀的方式。KPI與MBO的比例會依職位高低與例行性工作而有所調整,KPI除了要與組織的目標相串連之外,也要有能夠量化的特性,必須要「逐級展開、層層掛鉤」,像粽子一樣,一拎起來就是一大串。至於MBO比較像是權責的劃分,對於事務性的職位來講,MBO可能就是評價該位員工的全部,並且與KPI相較之下,開展方向是由下往上,也就是由員工自己劃定再由上級審閱批核(註一)。

對於雇主來說,KPI是與組織存續至關重要的指標,因此,雇主在找尋適合的人才時,也是以能打理、管理好KPI的人選為考量。以醫病關係比例,KPI所揭示的事項例如業績目標、成長目標、出貨目標、庫存目標就好比組織的主要病灶,需要對的治療(管理方式)或藥方(人選)才有辦法對症下藥。那麼,求職者在考慮要不要踏進某些產業、申請某些工作並針對特定工作修改履歷時,KPI其實就是勞雇雙方溝通的語言。就好比語言檢定一樣,常見的多益、托福測驗,多以聽、說、讀、寫來評價受測者的英文能力,因此,聽、說、讀、寫等KPI都必須要達到特定的門檻,有的公司,像是翻譯公司,會定義總分900分(多益)或是100分(托福)以上,才是跨越英文精通門檻的人。如果是業務工作,過往的業績目標達成、銷售金額、開發的客戶數多寡就是定義業務人員的KPI。

求職過程中,求職者其實也該思考欲申請工作的KPI,是否是自己可以接受的評價方式?因為KPI不只會主導短程的薪水、獎金這些有償報酬,也會影響到工作之外的生活例如休閒生活時間多寡、應酬頻率等,甚至會在不斷累積之下,影響個人未來的職涯路線。如同專案生活管理中的「由【時間】X【方向】X【資歷】所構築的職涯放大器」一文所述,職涯是由時間*方向*資歷所構成(註二),另一方面,也像是「職涯升遷其實有如超商集點一樣~」一文所述,如同在超商集點或是童子軍蒐集榮譽臂章,都是在既定的遊戲規則內,爭取在最短的時間或是有限的時間內(在職期間),取得需要的集點贈品或是榮譽(可以是升遷、加薪或是能被挖角的可見度)(註三)。在我看來,職涯也像是一台在軌道上行進的列車,如果中途需要更換方向,就得花費更大甚至加倍的力氣扭轉方向,除非累積了夠多的可轉換技能(transferrable skills)例如溝通技巧、領導技能,才比較有機會在中途為自己搭起職涯的轉轍器。


在此借用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所總結的超商/職場集點十六字箴言:「了解目標、熟悉規則、集中消費、把握時機」(註三),唯有了解目標與自己之間的關係,清楚知道遊戲規則並集中善用自己的能力,或許除了在櫃子裡擺滿超商蒐集來的馬克杯、餐具和快爆出筆筒的裝飾筆外,我們還可以為自己累積一些一輩子都受用的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