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用紀錄片拆掉視野偏狹的牆 by Tasha

他,用不一樣的方式愛台灣

第一次知道楊力州,是從紀錄失智老人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看到他的名字。身為家中有失智老人的一員,也把該部紀錄片反覆看了兩、三次。一直以來,我都是紀錄片的愛好者,除了喜歡藉由導演的鏡頭所呈現的觀點之外,我也樂於探知,現實世界中因為地域、階層、文化、語言的阻隔所被隱蔽的細節。

楊力州一開始是這麼相信著:「我堅信紀錄片可以改變世界,我的工作就是把紀錄片拍好。」而到後來他又思考著,紀錄片又該怎麼被看到?而在與失智老人有了真實接觸的經驗後,他開始反思:「鏡頭下面的世界是真實?還是被拍攝的對象眼中的是真實?」所謂的真實,從來都不是單一觀點、單一視野的畫面,毋寧是在某個時點、特定的詮釋方式。楊力州也不避諱,在自己的作品中,他都會高舉某些價值,拍攝紀錄片給了他話語權,他也認為他有義務要彰顯他所認同的部分。

在資訊過載的現在,我們往往無力去辨別資訊的真假,也往往因為演算法所聚攏的相似價值觀而習於我們解釋世界的方式。從臉書牆上不斷刷新的資訊、廣告、貼文、美食食記和新聞,彷彿是一種提醒,時間在上面變得具體也模糊。具體的是,我們的喜好彷彿開始具象,任何滑入指尖下的訊息,若沒有獲得即時的按讚認可或分享,即會沒入滿溢而不受關注的訊息流之中,我們也大可好整以暇、避開礙眼的訊息。模糊的是,我們往往在建築起以個人喜好為界的高牆後,無法得知在牆的另一邊,我們忽略了什麼?

紀錄片之所以為紀錄片,不在其承載的訊息量或是觀點角度正確與否,而是我們得以在大眾喜好的高牆上,鑿穿一個洞,讓牆另一邊的觀點透出,照亮我們偏狹的視野。下次,當我們又站在售票口拿不定主意時,請用紀錄片讓自己聽見,世界上另一種你從沒聽過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