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影片分享Doug Stone & Sheila Heen: "Thanks for the Feedback" | Talks at Google by sunwei



不論是在公司工作 或是在日常生活  都會有機會聽到別人對自己的回應 而如何接受別人給你的回應 一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所在的公司 一年有一次年度大考核 而考核結束之後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從評價中學習成長 又或者是如何理解評價的意義 是我想要談的

我們不願意接受評價 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 評價是事實 我們不願意接受事實

第二 我們不相信給我們評價的人

第三 評價傷害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今天我們不談如何給別人評價 就只談面對評價我的一些學習

首先 我會做的是感謝每一個願意給我評價的人 因為一定是花了時間想之後寫下來

次要 我也會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 如果我覺得這個評價給我的感覺不舒服 是為什麼?
如果這個評價中只是說 我覺得這個人做事不夠積極 大部份的人看到之後 第一反應一定是  
為什麼這樣說我?
我覺得這個評價對我而言不公正
之後就不了了之了

但我覺得有一個可以更進一步的發現 至少去問 請問我是哪一個行為讓你覺得我做事不積極
什麼是我接下來可以做的?
行為不代表是我們個人 有的時候會不會只是沒被看到你實際有做的事情呢?

接受評價 並從評價中掏出重要的部分 是需要一直學習的事情呀!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戲如人生之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 by Tasha

好幾個月前買的票,久違的綠光劇團和人間條件系列,在陰雨的星期天晚上,作為告別混亂的2014年末的句點,似乎是再好不過。

八場戲,其中穿插了孝子照顧久病父親、父母與中年未婚女兒、中產階級家庭對國小孩子的期待、一直無法懷孕的近中年夫婦、白手創業企業家對從小放洋第二代的期許,每一個片段都似曾相似,無論是在自己家族中還是從小聽聞的軼事,一件一件都像是大量製造的成衣,一件件套在人生劇本的演員身上,惹人不斷聯想也止不住在黑暗中不斷滑落臉頰的淚水。

不知不覺人生也走到了無法任性、無法專斷甚至無法回頭的路口,也會不斷揣想,中年的自己,又會是什麼樣子?劇中那個從小謹守父親的期待,一路唸好學校到大公司工作的中產階級男子,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現狀中,開始將對自己的不滿轉移到兒子身上。對於兒子的苛責與嚴厲,表面上看起來是督促兒子成為一個比自己好、比自己強的人,但事實上卻是,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人生的哪個環節出了錯?導致他沒有成為父親心中那個光宗耀祖、成為眾人羨慕眼光的兒子。他以為,只要複製再加強他的成長軌跡,就能讓兒子跳過會出錯的地方,直接晉級至人生勝利組之列,他的一切努力、他不知在哪裡出錯的歉咎,似乎就可以得到出口。對比於他的太太,只要孩子開心、健康,能在老的時候陪陪她去日暮的淡水散步,他要的兒子是打敗眾多競爭者、得到重要的獎項並在鎂光燈閃爍下把獎座交給他的兒子。揮之不去的那個畫面,終究會是他終身的悔恨,如果他沒有意識到,兒子雖然是他部分DNA的延續,但卻無法複製他的夢想、他的過去甚至矯正他的悔恨,無論是他的國小兒子,還是另一個從小就被送出國,卻想從事NGO工作的企業家第二代一樣,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不同,沒有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痛他的痛或做他的夢,如果生養的目的是要打造另一個更好的自己,或許,只是造就兩個更痛苦的心靈。

從小被放洋又在多年,好不容易熟悉國外環境後又被父親召回企業家第二代,不懂為何自己總像是個棋子,任父親切斷他的生活環境被送出國又喚回來接棒,他不懂父親的動機,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穿下父親為他量身定做的企業家二代身份的衣裳。直到一次,在父親朋友所開後來由留英兒子接手的咖啡店,放洋的孩子才向父親坦承,自己沒有父親的野心和經營企業的能力,他的興趣在NGO工作,希望能幫助更多沒有資源的人,向同他父親一樣有錢的人募款。父親不能理解為何朋友留英的兒子要回來開咖啡店,也不懂經過他刻意安排求學歷練的兒子,為何要做不賺錢的事?如果這樣,幹嘛留學,幹嘛去世界各地的公司據點歷練?

或許是因為本身的人生軌跡也並非線性發展,我可以理解甚至同理,在拋棄直觀連結選擇後,旁人甚至自己曾經有過的疑惑,例如:念政治就是要從政、考外交官;唸法律就是要考律師和法官等。我們在士大夫文化或是經濟效益至上觀念的薰陶下,似乎也拋棄了對於人生的諸多想像。或許是太害怕沈沒成本無從回收,或許是太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與質疑,我們有時不敢甚至不願跟別人不一樣,於是傾向選擇可以被人認可、被人讚許的路,而那往往也是條眾聲喧嘩又摩肩擦踵的道路。走在那樣的路上,我們可以有集體營造出的安全感,也不用畏懼質疑的眼光,但是我們也同時把自己視作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個體罷了。上星期律師考試放榜,九百多個上榜名字,當我滑過佔了螢幕三頁多的畫面時都心想:除了比這些法界新血還要早考上的人,擔心又有快一千人來搶飯碗之外,這九百多個人,有多少是真心想要從事法律工作又有多少是不由自主的選擇?只因為在18歲大學聯考時填了某個科系,就用後半生來承擔自己當初那個或許太不成熟的決定?職涯是如此,人生不也是如此?不快樂的工作、不幸福的婚姻和看不到未來的選擇,如果沒有自覺或是不願改變,過去只會變成勒索未來的枷鎖而非墊腳石。而在人生盡頭時,我們或許會希望當時的自己能多做些什麼,這樣的希望其實才是我們應該正視的人生課題--成為自己希望而非他人眼中希望的自己。

願所有讀者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都能做個更快樂更像自己的自己。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別讓過去定義你是誰 by Tasha

「我是誰?」似乎是個大哉問,哲學家將命題問了又問、反覆辯證,從古希臘一路問到近代沒有答案。我們也在一次次的自我述說中,用一個個過去片段,拼湊出變動中的自己的樣子。網路上永遠不缺點擊率的心理測驗、星座運勢、抽籤還是流年,在在都顯示著,我們最感興趣的課題其實是自己,然而,即便是相處最久的自己,都不見得能了解自己。

TEDXTaipei的你是誰演講,用最激烈的方式問了我們一向不善於回答、有時選擇迴避的問題,用探究肌理的針,探著疾病與犯罪表面張力緊繃到極致的問題。Debra Jarvis的身份從在醫院裡輔導患者的牧師,在上帝的一個玩笑下,在極短時間內讓她成為癌症患者家屬甚至是患者,心裡的衝擊與不解可想而知。她聽聞過的一則則從癌症中痊癒、生還的故事,好像就是定義患者的傷疤,似乎不談論就無法了解患者這個人,或是患者必須要由不斷的覆述,進而肯認自己與疾病拔河且將生存線頭拉向自己這邊的日子。她發現不斷用過去的事件與傷痛定義自己的人,最終會將身邊的人一一逐開,患者以為是全然敞開的揭露卻彷彿又替自己的記憶鍍上了層防護膜,將還在開展的現在和未來、身邊還願意一起創造故事的人隔絕於外。她認為,過去的事件與疾病,並不會定義我們,是賦予事件意義的我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做出了選擇。

另外一位講者Shaka Senghor從槍擊的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為了一條在自己槍口下殞落的生命,以自由為代價在監獄裡度過好幾年,但是他心中的無助、憤恨、埋怨並不隨著被剝奪的自由而有解答,反而是正當化他的墮落,在監獄裡繼續販毒、放高利貸最後換得與他人隔絕的單獨監禁。直到他收到自己兒子與受害者家屬原諒他的信,他才開始正視自己的苦痛來源。生長的環境、遭遇的人、事、物,一環扣一環,而他的處境就是人生加法下的結果。但是,接下來的人生並非恆等式,他選擇了把握他在監獄中看到的機會,被判無期徒刑的受刑人成為他的導師,教導他檢視自己的決策過程,文學讓他反省自己的生命,還有家人成為他永不放棄自己的救命索。出獄後,他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的更生人,輔導也曾走在類似路上的誤入歧途少年。「認錯、道歉與贖罪」是他面對過錯、開始改變的關鍵,他也溫柔地呼籲,社會應該用更同理的眼光,看待每個誤入歧途的生命。

我們過往的生命難免有過錯與錯過,也都曾以為那些事件就是其他人記得我們的樣子,也就牢牢地抓住那樣的記憶不鬆手。然而,與其說生命就是個寫好的劇本,我們都走在命定的道路、搬演注定好的角色,我寧可比喻生命是張畫布,有些筆觸歪斜、顏色糊了、暈了的構圖,都還有機會修修補補。重要的是已有的構圖之外,還有大半的畫布可以揮灑,又何苦執著於過往的歪斜呢?

英文字survive(倖存、生還)的搭配詞可以有thunderstorm、 break-up、 car accident等,可以是天災、人禍或是意外。我們用倖存來表達在無力控制狀況外得以留下的僥倖,好像暫時從厄運之神的指縫中逃脫,而得以重述當時狀況。但是,在倖存之後,該被討論的其實不該是事件,而是理當繼續活下去的真切生命呀。或許,當個life-liver(真實生活的人)是在成為survivor(倖存者)之後更為重要的功課。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為什麼我們不繼續問為什麼? by Tasha

無意間看到了一部短講影片:別落入不思考的鄉愿陷阱:蔡柏璋 ,講者是台南人劇團的聯合藝術總監,用他極具戲劇張力的聲音與表情,帶領聽眾跟著他去了土耳其又回到他求學的倫敦,通篇的講題要探究的是:為什麼我們不繼續問為什麼?無論是面對現實的狀況、自助旅行溝通不良或是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做到的時刻,我們往往會接受事情表面的樣子,甚至是自己無能為力的樣子。然而,在未經思考便接受現實的狀況,只會讓我們鄉愿,而沒有探究事物甚至自身本質的機會。

蔡柏璋提到,我們害怕深入思考背後的原因是害怕「思考出自己不舒服的結果」,也就是超乎我們所在「舒適圈」外的變動因子。無論是穩定的工作、婚姻、家庭,都是一個個框住我們的舒適圈,要跳脫出舒適圈的第一步必定是思考,再來才是選擇。好比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歐洲自助旅行、在各個景點到處打卡,讓同事羨慕的要命,但是這樣的愜意背後是以花掉大部分存款,帳戶只剩二萬多塊為代價,但他認為這樣的選擇,對他而言,要比選擇養家、養小孩的朋友所付出的代價要小。

在凡事速成的現代,我們常忘記享受過程的美好,只想快點到達最高峰。然而,過程其實才是努力中最美妙的時刻。在觀賞有人表演倒立時,最令人目不轉睛的畫面,必定是看著表演者先用雙手與頭找到在地板上的支點,將手掌放在地板撐著,慢慢地將腳一隻接著一隻、緩緩地往上伸展,最後使身體達到與地板垂直的狀態。這樣的過程便彷彿人生每一段努力的縮影,沒有任何步驟可省略,也沒有絕對不會失敗的保證。

看完這部演講,我想著自己上次問為什麼是什麼時候?每天我們都從媒體、網路上吸收大量的訊息,但我們有多常問為什麼?為什麼關廠工人要癱瘓鐵路交通?為什麼國道收費員要霸佔國道、絕食抗議?為什麼世界上有死刑的存在?為什麼台灣不採用內閣制而是總統制?有太多的疑問與前因後果,並不是媒體單方面、幾天的報導所能概括,也不是我們在手機螢幕上滑過畫面後就船過水無痕的事件。在公眾生活中,有太多爭奪我們注意力的事情,或許因為資訊過載,也或許我們在臉書的演算法下已經形成了既定的輿論與討論圈,我們無法忍受一丁點不一樣的聲音或思考進入眼簾與腦海,我們用隱藏、封鎖或刪除來表達我們的不快。但是,我們是否也同時將自己的頭埋入了舒適圈的沙堆中?好像不去思考、觸碰讓我們不快的核心,世界依舊轉、只要有「利大於弊」、「做就對了」等簡化、直白的口號,就可以安頓我們煩躁的心緒。

有時,我會擔心是否我們會在某些似是而非的情況中,也同樣有著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就像是心理學家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1965年延伸巴夫諾夫(Ivan Pavlov)制約理論的案例一般,把聽到鈴響狗就流口水的制約型態,改成在按鈴時對狗施予電擊。他先用鍊子將狗拴起來,形成制約後再將狗放入大箱子內,在箱子中間放上幾根柵欄。他的預設是狗觸擊鈴響後,應該會越過柵欄逃走,然而,事實卻相反,狗在鈴響後卻只是坐在原地、撐著身體,科學家再一次施予電擊,狗卻也是忍受沒逃走。但是,若放入未被電擊過或曾有成功逃脫經驗的狗,被電擊後,牠們都會越過柵欄逃走。

這個實驗中的柵欄,若放在人生的情境中,就好必考試失利、失業、遭受家暴、婚姻失敗,若曾覺得支手無力可回天,且接受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狀態後,這時就算有另一條路出現眼前,我們也會傾向不採取行動,認為一切都是徒勞無功。賽利格曼認為人們看待人生的解釋型態(explanatory style)或是可分為三種梯度:個人的、永久的與全面的。自責或責怪無力控制之事為個人的,認為沒有轉機、事情會更糟是永久的,至於覺得事情會擴及每個層面則是全面的解釋型態。每一個梯度有兩個端點,一個是悲觀,另一個則是樂觀,解釋的型態愈悲觀則就愈易陷入習得的無助。

這時,或許蔡柏璋的結語可以作為打破習得的無助的參考:「回歸本質,才能更透徹地獨立思考,做出選擇,發出提問,進而改變現況」。想像自己就是那個哭聲震天響、可以讓整車乘客都坐立難安的小嬰兒,我們都曾有過這個時候,那時候的我們不知道畏懼、不知道害怕也一直帶著好奇的眼光在觀看這個世界。或許我們該做的,就是回到那個只有50公分高的自己,用好奇、好問問題的眼光,重新觀看這個廣袤的世界,重新打開自己的感官且持續問自己為什麼。


參考資料:
任何人都會有的思考盲點:認識自己、洞悉別人,活得比今天聰明。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談抉擇-- 你在意的是自己還是別人眼中的你? by Tasha

在著名的批踢踢BBS論壇上,常會有許多問卦文,問卦內容大至人生大事、offer選擇、男女朋友繼續在一起或分手,小至選擇適合的保養品,我們靠著累積生命經驗與分享他人的生命經驗,作為人生走向的羅盤或是旅遊書。按圖索驥的好處是至少有名的餐廳不會錯過、別人踩過的地雷可以繞過、別人口中的爛人也不會進來自己的生命軋一角。但是,我們很少去追蹤每則問卦文之後的進度與結果,好像某個時點的問題若得到了解答就是problem sovled。然而,每個選擇背後一定是另一個被放下的選擇,機會成本的交換也從來不會是贏者全拿的賭盤。你是否曾在自助旅行中,因為迷路而走入小巷反而發現可愛咖啡店的經驗?或是為了避開人聲雜沓的景點,反而誤打誤撞發現私房景點?如果人生的旅程只是把別人列給我們的代辦清單上的事情劃掉,會不會太無趣了一點。既然我們都不免要選擇或被生命的機會揀選,又該怎麼知道自己選的到底是基於理性的評估還是別人的期待?

今天剛好看到了一篇Laura Garnett寫的一篇文章:三種增進自信與表現的方法 :
3 Ways to Boost Your Confidence and Improve Your Performance


以下摘錄文中的內容與方法,或許可以作為自我檢測的開始。 在文中作者提到會阻礙前進的主要原因為:在意他人的看法。

Garnett引述了《信心代碼—女性應該掌握的自信科學與藝術》(The Confidence Code)作者的一項研究(本書介紹請見:妳不是沒能力,只是沒信心),其中提到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作為自我價值與自信來源的人,不但心理、生理都會承受負面影響。Crocker針對600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無論是在外表、成績、選擇等各個項目上,在意他人評價作為自我評價來源的大學生承受的壓力較大、藥物濫用與飲食失調的情況也較多。反之,自我評價來源是內在驅力為多的學生例如出自品德、倫理原則的德行,上述生心理失調的狀況則較少。該研究的結論是依賴他人誇讚而建立的自信,相較於從自我的成就中建立的自信要脆弱得多。

於是,在決策過程中自我檢視,自己是不是落入了求取他人認同的陷阱當中也更形重要。Garnett建議透過詢問自己以下問題,了解他人對自己的決定的影響力大小:
1. 這件事可能會有影響對我有益嗎?還是讓我可以獲取他人的讚許?
2. 如果我沒得到他人對我的社會認可,我還是有動力做這件事嗎?
3. 我對於與他人分享我正在做這件事的意願,是不是大於我願意全心投入這件事的程度?

如果你喜歡自己手中正在進行的事,也覺得得到他人的認可有加乘的效果是再好不過,只要你能確定你的驅力是來自內在而非外在事物。上述三個問題的最終的目的是要避免你選了個別人覺得不錯,其實你沒興趣的事來做。

在人生旅程的各站無論是求學、職涯、感情等站停靠時,或許在急著翻開旅遊書指南找推薦必吃餐廳或是必遊景點之前,我們都可以問一下自己:「去哪裡、做什麼,或是跟誰在一起會讓我最快樂呢?」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追逐夢想還是脫離現實?--談創業與工作 by Tasha

記起小時候,大樓樓下有家屋頂挑高兩層樓的美而美早餐店,專做附近好幾棟大樓少說數百戶人家的生意,早上買早餐也總是得排隊至少十分鐘才輪得到自己。小時候的我會和妹妹到樓下的空地溜冰,也會看到美而美的「小開」跟「公主」在那邊活動,我那時很羨慕他們,擁有一家店面、喝不完的奶茶與紅茶和愛吃什麼就點什麼的菜單,對於爸媽都是上班族的我來說,那樣的自主與立即可得的報酬,彷彿是最完美人生的想像。

一直比較懂事後,我聽父母說起,原來我的祖母曾經開過雜貨店,那時兩個哥哥都在外地唸書的姑姑,自然而然的就扮演起小小店員的角色。聽姑姑說,那時有人打電話來叫汽水,小小年紀的她就得用像是熱炒店裝半打玻璃瓶裝台啤的塑膠籃子,把半打玻璃瓶裝汽水一路扛到客人公寓五樓的住家門口。那樣的辛苦,是她現在想起來或多或少有點埋怨,或許也是左右了她之後職業選擇的生命經驗。擁有創業家精神的祖母,三個小孩都沒走向創業的路,或許是基因的悖反又更多是經過理性思量的結果?

我的翻譯研究所同學,有一半以上是自由工作者,其中有部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多是一人或數人的組合,以接案方式累積一個個客源和不間斷的收入。從開拓客源、評估案子難易度與報價、聯繫合作夥伴、執行案件、結案與追蹤、開發票與處理帳目,可說是從業務、PM、行銷與財務全包,辛苦程度或許不下於中小企業的主管。自由工作者看似擺脫了組織層層堆疊的官僚組織與身為大組織內小螺絲釘的失落,然而,擁有自己大部分時間的結果即是更大且無所迴避的責任。特別是像是譯者這樣的服務業,時間與歷練即是最寶貴的資產,每一次的專案都是時間與金錢的交易,孰重孰輕,也只有自己是衡量的天平。

星期天下午,有幸去參加了Rocket Accelerator關於新創產業的活動,分享者除了如Yahoo、Google的工作者外,也有提供餐廳訂位、共乘、教育、App創作等服務的創業家,每個人都有一套創業甘苦與經營哲學,唯一不變的是他們似乎都有個真心關切的核心目標,而這樣的核心目標正直指他們所意識到的問題。與其說他們是實踐了夢想自己當老闆,倒不如說他們是下定決心要解決某項還沒有人著手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去知名餐廳吃飯要大排長龍、一人開車後面有空位很浪費油錢、誰說運動員一定只有四肢發達還是房市買賣資訊不透明與不對等之類的,除了埋怨外,他們選擇擔起責任當一個problem solver,然後建立了解決問題的制度化管道並藉此營利提供更好、更廣泛的服務。創業好比創立社團,沒有錢、沒有人的狀況下,如何維持營運並提供服務不要倒社,就是創社社長最為頭痛的事;至於工作就好比是社團的社員,雖然對於社團有貢獻的責任,但是只要興趣不合隨時都可以閃人到其他社團去。以往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正是創社社長的中小企業創業精神。然而,曾幾何時,我們這代彷彿瀰漫著一股唸好學校、進大公司穩穩當當過一生的氛圍,我們太直觀地把職涯想像成一條鋼索,好像不戰戰兢兢、筆直地走過那條舖在腳下的路,一失足就會粉身碎骨。但是,正如同其中一位講者所說的,在台灣創業的優勢就是生活成本很低,要養活自己不難,這也代表就算創業失敗的沈沒成本也會小得多,為何不試試看?如同「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作者Stephen Covey所揭示七個高效習慣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想像自己在80歲的慶生會上,希望在場的人怎麼讚揚你經歷的人生,或是在自己的葬禮上,人們會如何追憶你?在人生的抉擇路口,不妨用倒敘法看待自己的選擇,才能盡量減少後悔與遺憾。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家小小的商號,你的技能、你的知識和你貢獻社會的意願就是你的商品。現在的你,或許沒有創業的資本或是資源,但是,身為組織的工作者,若是能時時以創業者的心態與視野為念,或許總有一日,你也能成為創社社長,創立自己獨一無二的社團。


以下為參考資源與補充閱讀:
Rocket Accelerator臉書頁面

活動參加者整理的精美筆記

別再低調了,自造你的偉大航道

沒有人是「人生勝利組」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影片分享 What's Your Prison?: Paul Wood by sunwei


這是一個受刑人讀到博士的故事
真實的故事

從他開始接受現實 接受當下 改變才能發生

影片分享 Amy Cuddy: 姿勢決定你是誰 by sunwei


心理影響生理 假裝覺得有信心 最後真的有信心

生理影響心理 心理影響行為 行為改變結果

影片分享 Amanda Palmer: The art of asking by sunwei



這是一個我看過十分特殊的演講
不只是因為他演講還加上表演
外表並非主流價值 甚至還有可能被貼上標簽
但是 這是一個真誠的 相信自己信念的人做出來的演講


影片分享 Matt Cutts:用30天嘗試新事物 by sunwei


運用三十天給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列出來做實驗吧!

影片分享 凱倫.湯普森.沃克:我們可以從恐懼中學到什麼?by sunwei



我喜歡這篇演講的啓發
我們可以不要受最可怕的故事吸引
但是多運用一些觀察 一些智慧 知道自己所害怕的是什麼 進而協助我們了解真相
這運用到職場同樣適用

影片分享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by sunwei



這篇演講 談的是刻板印象
我想說的是 在台灣 我們也被現有的資源灌輸一些固定的觀念
要能開放心胸 去改變在我們心胸的刻板印象

影片分享 Simon Sinek - 偉大的領導者如何鼓動行為 / Seth Godin: How to get your ideas to spread by sunwei



People buy " why" you do

Hire People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這兩個影片概念是相同的




影片分享 Richard St. John: Secrets of success in 8 words, 3 minutes by sunwei


Passion :Driven by Passion

Work: Work hard

Focus:

Good:get dam good : practice

Push :push yourself

Service:service : you/ others

Idea:ideas

persist

影片分享 Sir Ken Robinson:學校扼殺了創意嗎?by sunwei


作者後來出了一本書 叫做發現天賦之旅 很建議大家買來閱讀

因為這是一本你需要有實際練習的書

透過這份練習 協助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命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如何有點黏又不會太黏-談面試後追蹤進度 by Tasha

在面試過後,除了像下通告的藝人一樣覺得鬆了一口氣,盡心盡力完成了表演之外,在還沒拿到offer letter之前,每個求職者的心裡依舊會非常忐忑。有人會不斷回想自己面試時說錯的話、或是不停在心中比評自己和其他求職者的表現,這樣的心裡小劇場也夠折磨人了。然而,除了暗自祈禱自己通過面試之外,其實求職者還可以進行面試後追蹤,確保自己不會完全消失在人資的視線外,也能讓自己了解應徵職位的狀況。下列的文章,提供了五個很好的追蹤方式,確保自己能保持能見度又不會顯得太黏人,以下摘錄供各位參考:

5 Expert Tips for Following Up After a Job Interview

1. 持續追蹤準沒錯!
持續追蹤求職進度,可顯示求職者對於該職位的熱忱與興趣,但要確保在過程中保持禮貌的態度,不要一直窮追不捨。最好是在離開面試的會議室之前,就先問好之後的進度,例如:什麼時候會確認有無錄取?方便讓自己心裡有個底,也好追蹤。當然,面試後一封簡單扼要的感謝信就是追蹤進度的好的開始。

更高段的求職者,可以在追蹤信件中提到與應徵的公司或職位相關的新聞,顯示自己一直有在注意該公司的動態。當然,信裡頭提到的訊息都要是公司的正面訊息才行,若是醜聞就免了吧。

2. 及時與專業的溝通
在面試過後寫封感謝信是再好不過,除非人資有明確提到不要主動寄送詢問信件,不然還是寫吧。另外,記得追蹤進度使用的聯繫方式要以最後一次與人資溝通的方式或是應徵公司指示的方式為主,例如:最後一次寫信是用e-mail就用e-mail聯絡。當然,就所有的聯絡方法觀之,E-mail應該是風險最低、最不容易失誤的聯絡方式。切記,即便你手中有人資的私人聯絡方式如手機或是家裡的電話,也千萬不要打,畢竟私事是私事、公事是公事,公私不分是任何人都不樂見的狀況。

3. 如果沒有收到回音,有技巧地追蹤進度
如果你面試的公司說一週後會聯繫你,但一週過後你都沒有收到訊息,這時,寫封E-mail去問問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追蹤太多次,可能也是會使人反感。追蹤信的內容也是要保持簡單扼要與禮貌的態度,不需要提醒對方一直沒有收到信,而可以換句話說,禮貌地請問對方評估的流程進行到哪個階段?

4. 不要留戀,繼續向前
如果你一直都沒有收到應徵職缺的回音,可以再追蹤,如果再追蹤也沒回音,求職者應該試著再往其他的職缺前進,就算是你很喜歡的公司或職位也不要留戀。畢竟,應徵公司內部的狀況並非求職者所能完全了解,求職的最大目的,也是讓求職者手中有愈多的offer可以選擇愈好。

5. 即便求職公司要你給推薦人的聯絡方式,也不代表工作就到手
當被求職的公司詢問推薦人的聯絡方式,許多求職者應該會覺得精神受到鼓舞,這代表你是求職公司正在考慮的幾位候選人之一,但卻不保證工作就是囊中之物。所以,給出聯絡人之後,還是要保持平常心,適時善用1~4的追蹤技巧,確保自己在求職旅程中,手中有愈多的籌碼愈好。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影片分享 Dan Pink 談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 by Sunwei


我真的強烈同意
現在的企業如果真的要鼓勵人才
合理的薪水 之後如果希望人才貢獻更多
讓員工找到對自己工作內容或進度的自主性、掌控性以及使命感,才能發揮最好的效用。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影片分享 J.K.Rowling 給哈佛畢業生的致辭 by Sunwei

人的幸福,來自於了解到生活不是一張成就的check-list

我相信我們的手中就有改變一切的魔法棒

影片分享 不完美的美:徐譽庭 (Mag Hsu) by Sunwei

已經是第三次聽這篇演講了
我一直在想人生 因為不是獨立的活 所以常會跟人有所牽扯 而跟人的互動 也容易不開心
其中提到的 有時候可以一針的看穿一個人 很有可能自己也有類似的缺點而不自知
這提到的認出自己 並且學會包容 我覺得是一輩子的課題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選擇與捨棄也是門藝術-談履歷表不該放什麼? by Tasha

就像許多人所描述的,履歷表可以比擬作情書、菜單、商品廣告等比較容易具像的生活所及之物。然而在撰寫履歷表的同時,求職者不只是在回顧自己的職涯旅程,也不是在細數過往的豐功偉業,而是要在心裡想著你的讀者、你的求愛對象、你要服務的餐廳客人以及你要鎖定的目標族群--也就是HR,他們到底想看到什麼?

擁有一份格式整齊、重點清楚又包含職缺關鍵字的履歷,並不保證你能一步登天得到夢想的工作。履歷的作用在於讓你得到面試的機會,或許就像Blind date或網友見面一樣,一定得讓對方對你產生興趣、有想進一步認識的意圖,也才有見面的機會。履歷也像是餐廳的前菜,先挑起饕客的味蕾,才有機會繼續鋪陳,呈上更豐富美味的主菜(求職者本身)。那麼,什麼東西不該放在履歷當中呢?以下提供幾篇文章,分別列出了履歷表不該列出的項目或內容。

4 Things to Leave Off Your Resume

5 Things To Leave Off Your Resume

10 Things to Leave Off Your Résumé

整理了上述文章的內容,我們發現可歸結以下幾點(因上述為國外的文章,所以部分資訊可能較適合外商求職者):

1. 敏感資訊:如個人的婚姻狀況、種族、宗教信仰等,因為雇主也不希望不錄取某位求職者,反而被認為是基於敏感資訊的內容所構成的歧視。

2. 不相關資訊:與職缺不相關的政治或社交社團、個人的嗜好或是工作內容。與其列上工作內容,雇主更想知道的是你在前一份工作達成了什麼成果?

3. 求職目標:以往有些履歷會列上objective,然而對於雇主來說,他們很清楚求職者所為何來,因此求職者也不需要再佔用寶貴的履歷空間把列上objective了,而可以用"summary of qualifications"取而代之。

4. 太多不同的格式:履歷作為廣告傳單的目的就是要一目了然,可以了解商品的內容成分。因此,盡量在履歷中使用愈少的格式變化愈好,不需要底線、粗體、斜體同時出現在同份履歷上,反而會使閱讀者不易閱讀。

5. 用很大的篇幅解釋兩份工作之間的空白:對於工作轉換之間有空白時間的求職者而言,可改用功能性(functional)的履歷表,而非按照時間排序(chronological)可明顯察覺時間斷層的呈現方式。藉由將與職缺最相關也最能呈現所需技能的工作經驗按照相關性列出,再列出在職時間。雖然雇主可能還是會有疑問,但能在面試時親自解釋也好過履歷在初選時就被篩掉,或得在履歷上花大份篇幅去論述原因要好。

6. 超過十年的工作就不需列出:雇主想知道的是現在的你有多符合職缺所要求的內容?十年前的工作所獲得的經驗或技能,現在或許會有些過時不合用了。因此就大學畢業生來說,履歷上就不需要提到小學畢業得到市長獎或是參加演講比賽拿冠軍的事情了。

7. 推薦人:有些人會在履歷上寫上Reference available upon request,然而這句話並沒有提供新的資訊給雇主。如果雇主希望詢問推薦人的意見,自然就會在面試時請你提供推薦人的聯絡方式。

修改履歷也跟生活一樣,有時候需要善用斷、捨、離的功夫,才有辦法將真正重要的東西留下。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影片推薦 Candy Chang: Before I die I want to... by Sunwei

好好想想看吧

在死去之前 你有什麼想完成的

我腦中只有一個答案 就是 環遊世界

影片分享 Kathryn Schulz: On being wrong by Sunwei

犯錯是可以的
犯錯本身是中性的 但是我們被教育成 犯錯就應該感到可恥
所以我們變得害怕犯錯
如果犯錯我們就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們被教育成 要求完美 超越目標
被這個錯誤的觀念教育的太好了


我們可不可以多接受 也許我們是錯的?

影片分享 Can prejudice ever be a good thing by sunwei

偏見
人其實容易有偏見而不自知
並且人對於選擇不同的人 甚至會有懲罰性的行為出現(討厭)

但期待在這些不理性的偏見中 還是要提醒自己做決定前好好思考

影片分享 :Honest liars -- the psychology of self-deception: Cortney Warren by Sunwei

誠實的面對自己

因為如果在人生重要的選擇不誠實 最後其實最痛苦的就是自己呀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如何寫履歷表-你得先過ATS這關 by Tasha

對於許多大型的外商公司來說,因為同一個職位的求職者甚多,如果你的履歷不是藉由在該公司工作的人送進去,那麼大概都需要經過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s (ATS)的篩選,才會真的有機會讓人資過目。根據提供職缺搜尋的Preptel公司的調查,ATS系統大概讓75%送上的履歷在人資得以過目前就石沈大海,也難怪有些求職者會疑惑怎麼自己送出履歷之後,從未收過目標公司的回應。

然而ATS系統的的設計並非百利而無一害,其最重大的缺陷就是如果收到的履歷格式不正確或沒有職缺相關的關鍵字,ATS就會把該份履歷判定為不合格履歷。那麼,即便求職者的條件再優秀,都很難得到進一步面試的機會。另外,ATS也會發生誤讀事件,例如履歷中日期的擺放在雇主之前,使得系統誤認求職者缺少工作經歷而判定履歷不合格。你可能會想問,既然ATS的缺點這麼多,為何企業還是普遍會使用類似系統?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像是我們使用搜尋引擎用餐的餐廳會打上關鍵字,例如:東區、早午餐、捷運,搜尋引擎會知道我們想在東區裡找到離捷運近的早午餐店,縮小搜尋範圍會讓我們更快能鎖定目標。對於找尋適合求職者的人資來說道理也相同。如何從幾十位、幾百位甚至千位求職者中找到適合人選?篩選絕對是第一步,即便有可能因為系統的缺失遺漏了優秀的求職者,但至少人資可以根據篩選的結果繼續進行更精細的選擇。

以下提供下列網站所建議12個撰寫履歷要避免的錯誤供各位參考:
12 Ways to Optimize Your Resume for 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s

1. 從工作內容中選出可以參考的敘述語言:使用該產業的行話、專有名詞增加被篩選的機會
2. 不要在履歷裡包含圖片或是圖表:ATS會把履歷內容拆解成好幾個部分,無法讀取圖片或圖表
3. 仔細選擇字型:使用較為常用、傳統的字型像是Arial、Georgia、Impact、 Courier、Lucinda、Tahoma 或 Trebuchet
4. 不要試圖在履歷裡隱藏關鍵字:有些求職者可能心想,要是ATS就是要讀取關鍵字,何不在履歷裡用反白的方式把工作內容的關鍵字都放上去,增加自己出線的機會?但這對於雇主來說無異是欺騙行為,萬萬不可
5. 不要放上不相關的訊息:只在履歷上放上與要應徵工作相關的技能和過去的職位,不相關的職位在履歷上看起來只會是填補空白的廢話
6. 不要使用特殊符號:一般用來標示重點的小圓點(bulletpoint)可用,但是像是箭頭等特殊符號則避免使用,以免被當作無法辨識的資訊
7. 避免使用花邊或是明暗:讓自己的履歷資訊清楚、易閱讀才是重點
8. 擴充自己的技能欄位:許多雇主會用ATS篩選求職者的技能,像是電腦技能或其他的能力,可將相關的技能及縮寫列上,方便供人搜尋
9. 列出客製化的專業簡介:列出符合職缺的相關成就及技能
10. 避免拼字錯誤:若是有拼字錯誤,則資訊會被ATS忽略。送出履歷前請多用word進行拼字檢查
11. 將聯絡資訊放在履歷最上方:在ATS篩選後,有些系統甚至會寄送e-mail給你,確保聯絡資訊正確也要定期檢查垃圾信件夾,看看是否有被錯誤分類的回覆信件
12. 針對每個職缺設計履歷:如果想要在ATS評分中脫穎而出,針對特定職位所需技能設計履歷更顯重要

若把求職當作找對象,換個角度想,身為被追求者的你,應該也不想收到別人也收過同樣內容的情書吧?由此角度去設計履歷,方能跨越ATS的關卡,取得面試門票,展現獨一無二的自己。


參考資料:

1. 5 Insider Secrets for Beating 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s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影片分享 Give and Take by Sunwei


  1. 接下來的幾周 我想要分享一些聽到的好演講 這是今年聽到很喜歡的一個 功利又科學的角度來分析 幫助別人能夠得到最終的成功
  2. 要能夠選擇性的幫助人 因為最成功跟最失敗的人 都是樂意幫助別人 差別只在是否能夠正確的判別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面試這回事之四 by Tasha

面試的型態除了一對一、由公司的人資單位主導的傳統面試外,也因應企業的需求及成本的考量,在今日衍生了更多的型態。

今天剛好在臉書上看到一篇與新型面試型態有關的文章,在此提供連結及原文摘錄供各位參考:
How to Ace Any Interview and Land the Job of Your Dreams

1. 視訊面試:對企業來說,視訊面事不但可以觀察求職者的溝通技巧,也可以一次多面試幾位候選人,不但不需要花費額外的交通成本,也可以讓更多人一起參與。針對需要直接面對客戶的職缺,企業也希望直接觀察求職者的樣貌與儀態,以確保求職者是他們會願意派出代表公司去面見客戶的人。

求職者如何因應:視訊面談最常使用的便是Skype,因此求職者要確保自己的skype使用者帳號與使用者顯圖看來專業一點,也要確保麥克風收音良好,不要因設備技術問題,阻斷了自己被錄用的機會。另外,即便是視訊面談,也要確保自己的穿著夠專業,因為你不一定會全程都坐著,難保你不會在過程中需要起身調整攝影鏡頭。

2.  團體面試:企業透過團體面試在一群有潛力的求職者中篩選出需要的特質。通常是3-5人一組,一起進行團體活動。即便是在面試正式開始前,企業也會觀察求職者在場外(一般社交場合)的互動與交流狀況。

求職者如何因應:即便求職者再怎樣心急想求表現,也千萬「不要主導對話,避免讓自己看起來很有侵略性」。要給其他求職者機會去表達他們的想法,並根據他們的說法再加以補充。這種技巧叫做"piggyback"就像大人會把小孩放在肩頭上一樣,站在別人的發現上發言,你也能夠看得更遠,也可表現自己兼有合作與統御的技巧。此外,求職者也可趁此機會觀察未來的工作環境及同事。

3. 陪審團型面試(Panel Approach):求職者可能會一次面對3-5位企業的人員,像是人資、未來的老闆、資深同事、未來會共事的部門主管等。此種面試方式對於企業與求職者都稱得上很有效率,因為有些經驗豐富的求職者通常求職時程也是很緊湊。

求職者如何因應:要通過此類陪審團型面試,你必須要說服在場的所有人。因此,事前要了解會參與面試的人有誰以及面試會延續多久(有些可達2-3小時),也可事先透過瀏覽陪審團成員的LinkedIn檔案了解他們的背景。面試當天,求職者應向大家介紹自己,並寫下陪審團的座位及名字,以便能直接稱呼別人的名字。在講話時也應與提出問題的成員眼神交流,在回答時眼神環顧所有人,最後再停在提問者那邊作結。若是有沈默的成員,也可透過發問將沈默成員納入其中,可詢問與他們部門或客戶相關的問題,也可代表你有事前做過功課。


4. 遊戲型態面試:這種新型態面試非常少見,目的是要透過遊戲發掘一般面試較難察覺的人格特質。企業會要求求職者玩遊戲,例如應徵的是廚師,就玩在壽司餐廳裡扮演師傅的電玩遊戲,藉此觀察求職者的分析與反應能力。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關於工作這件事 by Tasha

或許有很多人,跟我有點像,小時候到大,一路聽著身邊大人說:「乖乖念書,讀好書才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學」,於是一晃眼也把當初別人口中的該念好的書念完了?但是,然後呢?除了像是醫學、工程、會計、法律等職業取向比較明顯的科系外,就讀人文社會科學科系的學生,若是在求學階段,沒有想過就業的問題,只要一畢業,就好像突然從一個完全強調求取知識美好、理型先於存在的泡泡世界中墜落地面。你彷彿突然發現,原來我在學校所學的,除非繼續待在學術界,在職場上似乎沒有我可以馬上發揮的地方。或許這部分該怪罪於我們對於士大夫文化難以拋棄的執念,傾向將考試的成績等同於知識的求取,卻從未想過,身為一個人,又該如何在現在的資本社會上,取得人格不受貶抑而可以勞力或智力供應所需的一個勞動身份?

工作每天佔去我們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長期累積下來,就是大半的人生,也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得正視的課題。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一書中,引用了以需求理論聞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罕見並且困難的心理成就。」工作本身,有點像是個試煉場,你會在不斷的比劃與練習中,發現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招式,而若是你擅長的招式能為所服務的公司帶來價值,那麼恭喜你,至少你在職場的能見度會比較高;至於在職場上發現自己其實不是習武之才,應該棄戎從筆,也恭喜你,知道自己會什麼且想要什麼,要比有人告訴你適合什麼要幸福得多。但是,該如何知道自己適合或想要什麼?在此引用艾倫‧狄波頓在人生學校系列的《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中提供的建議如下:
1. 職涯壯遊:盡量去嘗試,把職涯當作旅程,去看、去學、去體驗

2. 分枝方案:以最低成本的方式向他人請益,例如去打工、去實習,以實際的操作換取失敗成本最小的經驗值

3. 向人請益:向有興趣領域的工作者請教,可以在不親自涉入的狀況下得到第一手資訊

在職涯的旅途裡,如果能學習自助旅行的方法一樣,先設定好遠程的最終目標再往回推,或許能幫助你把中間的過繼站都標出來,你也才知道需要做些什麼、準備什麼,才能最終到達你的目的地。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面試這回事之三 by Tasha

若說面試如同相親,那麼除了是否能看對眼外,對坐的兩人(或多人),最想了解對面那位的心聲是:「我們能合得來嗎?」、「他/她是適合我的人嗎?」所謂的合得來,講白話一點,就是求職者的能力、價值觀以及對於工作的認知,是否符合工作的要求以及面試者的期待?

能通過履歷篩選的求職者,基本上能力都跨過了職缺的基本門檻,但面試者更想知道的是,除了你說過你做過的事之外,你能馬上替這份工作帶來什麼價值?畢竟,公司聘你來的第一天就得付你薪水,如果能有馬上可派上用場的能力,絕對是公司求之不得的事。

面試者提問,通常用意不在於獲得正確的答案,而是要測試求職者的反應與應對能力,如何凸顯過往的經驗,或是面對比較具有人格特質挑戰性的問題,反而是求職者是否能脫穎而出的關鍵。

今天來談談面試最常被問到的幾種類型的問題:

1. 是否充分認識自己:這類型問題通常會聚焦求職者對於自己的敘述,但可能會包裝成客觀的樣子,例如:「你的朋友都如何形容你?」、「你覺得你適合當xxx(職務名)的特質是?」、「你的優點/缺點是?」

2. 是否充分了解職務內容與職務相應的狀況:面試者當然希望求職者是在充分準備下,無論是資料蒐集或是心理素質上,求職者應該做好功課,若是需要多一點訊息,也可以向面試者發問,切記不懂裝懂。這類型問題通常會是:「這份工作需要面對很多的拒絕,可否舉幾個你之前如何面對失敗的例子?」、「可否請你舉出一個你前一份工作最得意的事情?」、「請說一下你對這份工作的了解」、「請說一下你預期這份工作會碰到的困難是,你如何解決?」、「我看你之前的經歷都在xxx產業,怎麼會想要到這個產業?」

3. 求職者能否與他人合作:這類問題是要測試求職者是否願意或是樂於與他人合作(反話是:公司不要會扯後腿的人),這類問題例如:「請說明一下你之前在xxx專案/xxx社團擔任什麼角色?你的貢獻是?」、「請舉例說明你如何解決衝突?」、「請說明你預期可以在這個團隊扮演什麼角色?」

在此提供一篇Linkedin文章的連結供各位參考,「九件面試者應該告訴求職者卻沒說的事」


面試其實就跟課堂報告一樣,事前好好準備與模擬可能會有的狀況,面試當天,試著在台上展現最自信、最亮眼的自己。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面試這回事之二 by Tasha

在通過較大、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或組別之間競爭的團體面試後,恭喜你!又進入了下個階段,也就是只有少數人或是只有你自己的個別面試。

回憶起個別面試經驗,有中小企業老闆一對一的面試經驗,也有與另一位求職者一同接受兩位業務主管的面試經驗。面試官的風格各異,有公司創辦人回顧自己的創業過程或是企業理念,也有業務主管出隨機應變題,測試求職者的臨場反應能力;然而,無論是團體或是個別面試,無論面試官是總經理還是中階主管,他們的目的都很一致,就是替公司找到合適的人,也替自己找可以合作的夥伴。就像是從小到大,學校運動會會有的趣味競賽一樣,拔河、兩人三腳、蜈蚣競走或是運球接力,都不是要比賽誰腳最長、跑最快或是跑最遠,而是哪一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協調自己的隊友,一起完成一項共同的任務。其實,趣味競賽的設計,在先天上就有點反直覺,像是多股互斥力量的拉扯,如與隊友綑綁在一起的腳踝、無法跳過可能能力不及其他隊友的接力賽,在競賽的當下,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只要有任何人落後都會拖累其他人,只要有任何人受傷,其他人也無法前進。因此,如何找出隊內的最佳頻率、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達成任務,要比有任何一個人強出頭要重要多了。

在職場也是如此,一個公司的組成可能有研發、業務、行銷與後勤部門,每個部門都是完整銷售過程的一環,如何各司其職、合作卻不互相牽制,一起完成組織目標,才是公司領導者最念茲在茲的事。

求職者是否具有團隊合作能力,或許可以從求職者的社團經驗判斷,例如是否擔任過社團幹部或是參與團體運動像是系隊或是校隊之類。在此同時,面試官也想知道,求職者除了過往的經歷之外,對於職涯的想像或是對於自己技能的了解,是否符合面試職位的要求?對於自己的了解,絕對是面試的最基礎,唯有了解自己的長處、劣勢以及最在意的事,才有機會將長處轉為賣點,並將自己的劣勢的負面色彩淡化,贏得面試官的青睞。好比在在學成績不是很好的求職者,可能可以強調自己在社團或是校外活動的參與,淡化在學成績的負面印象;或是內向的求職者,雖然沒有擔任過領導者的角色,也可以強調自己在統合團隊工作與協調的能力。請切記,面試官並非要尋找全才的求職者,而是有你公司會更好的工作夥伴。

Linkedln 創辦人訪談影片


1.勇於承擔風險 但要分清楚是哪一種風險

2.想得更遠一些 例如三五年之後自己想要成為怎樣

3.跟一些重要的人物對話前可以先做功課 了解對方可能有興趣的談話

4. 你最常花時間在一起的五個人 對你的影響巨大

5.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該怎樣有一場好的面試by sunwei


算算我工作剛滿五年 面試了許多人 也被許多人面試過 我相信接下來的人生中也還會有面試 所以這篇文章 我想寫了提醒我自己 也分享給你們

我想反寫這篇文章 先談結果這件事 當然大家都會希望成功地拿到這個工作 但是有的時候面試真的是一種感覺 有些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回答出完美的答案了 你還是被拒了 而背後真正的原因你也可能根本不會知道 所以給自己一個完美的準備 然後結果就淡然一些吧!

面試到達時間
建議大家前十分鐘到前十五分鐘到 太早到有時候你的面試官還在忙他日常的工作呢 ! 我還記得一個奇特的案例 提早一個小時到 然後生氣我們不開始面試 你說這樣的求職者 誰想要錄取呢?

面試衣著
我覺得可以了解在那家公司工作的人 平時穿哪樣類型的衣服 只要比該類型再正式一些 我想就沒有問題了!

面試當下
我想基本的一些問題 大家應該都了解( 我可以再開一篇是面試常見的經典問題 然後來說一下思路)我這裡談的是態度 給自己信心吧!對方一定也會覺得對你有一定的興趣 才會找你進行面試的!另外要記住的大原則就是 這是一個雙向的了解 請準備好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 讓對方繼續問問題 成為一種對話!

面試結束
我會建議大家如果真的很想要的工作 不妨寫一個感謝函吧~雖然我目前為止並沒有因為感謝函改變我的面試結果 但也許有些面試官是喜歡面試感謝函的!




如何做好面試前的準備by Sunwei



我們在上上篇文章的時候 我們提到說要來講述一下面試準備 首先我想說 我不建議大家送太多家公司的履歷 這感覺就很像追女生的時候亂鎗打鳥~你要想的事情是 客製化!你試想一下 你今天是公司 也希望找到對公司業務了解的員工!

那什麼叫做對公司的業務了解呢? 我們可以分成兩個層面去談 一個是對公司業務的本身 另一個是對於這職位的要求

關於這家公司 首先可以去網路搜尋一下是否有該公司相關的新聞 或是該公司主要競爭對手的新聞 這家公司主要獲利的模式是什麼? 遇到主要的挑戰又是什麼呢?

另外你面試的這個職位 主要負責的是哪一個部分 是不是該公司的核心部門 ? 如果有學長姐任職該公司 是不是可以先去打聽一些內幕消息呢?

還有一定要準備好要問的問題 因為這會是面試者也會看重的一點 是不是對公司做過功課?也可以想成 對於面試官的一種了解  如果面試官對於回答你的問題也不專業 也不認真 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是否真的要加入這家公司呢?

當然要提醒大家 要好好的睡好 不要過度的緊張 就是給自己最好的準備啦

大學該選什麼課(2) by sunwei


以下建議大家選的課  大概沒看過其他人建議 是我自己的體悟

體育課
我在大學的時候 一路上到體育七 除了必選的體適能 我覺得大學很重要的一點 是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運動 我記得當初我在大學選修了 現代舞 , 讓從小是看更多古典表演的我 開了一個眼界 而且這門課需要跟同學合作 可以看到每個人對身體表現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我還上過高爾夫球 網球 羽毛球 太極劍 結果我現在的最愛竟然是大學沒嘗試過的Yoga 早些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運動 也是一件好事情呢!

第二外語課
我當初修的第二外語是西班牙文  我不得不說 大家選一種語言一定三思 因為我除了去年去西班牙旅行有用到之外 真的是很難有很強的動力 反倒是我才剛開始的日文 現在天天練習 也在兩年內去日本旅行四次 多一種語言 多一種機會 !

通識類:

醫療與保健
我覺得在年輕的時候 就要對身體保健的議題多所關注!因為身體是一切的根源!

文學類
我會覺得文學就像是種子 也許當初不是能完全地理解 但是我認為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也許就在哪一天 在你的人生 開出美麗的花朵呀!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大學該選一些什麼課呢?by sunwei


今天剛好跟朋友聊起了 這一個部落個要寫一些什麼主題 正好我接下來會有將近三個禮拜的假期 加上今天一共四個星期 所以除了已經答應大家要寫的面試之外 我也會分享有關於大學的選課問題

在討論這個大哉問之前 我們要先明確一件事情?你接下來會不會需要出國唸書 如果需要出國唸書 你的GPA是否最好能高於3.5 至於是不是需要為了完美的4.0而努力 我們就見仁見智嚕!

我記得以前大學的時候 曾經看過標題類似張忠謀教你選的十堂課 其中有一些建議我覺得還是十分的受用:

哲學
我覺得大學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而哲學呢?就是探索問題本源的課 .我覺得人生就是不斷地在做選擇 早一點確定知道自己對每件事情的看法或是排序 我覺得對未來的人生會很有幫助的

經濟學
我覺得去修經濟學 可以幫助大家看懂報紙的邏輯 (至少可以不要被一些奇怪的推論誤導了)如果有興趣的話 也可以學更進階的個體經濟學 或是整體經濟學 另外請選擇跟不同系所的同學修課 這樣能夠激盪不同的思維

會計學
這可以幫助大家可以看懂簡單的財務報表 我認為也是必須習得的技能

另外還有一些是個人的興趣探討的課 我們下一篇文章可以來討論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送出履歷表之後? by Tasha

繼上週的履歷表文章,本週來談談,送出履歷表之後又該怎麼準備自己的下一步?

接到邀請面試電話/訊息:
履歷表送出之後,接到邀請面試的電話或訊息,就等於通過了最基本的門檻。接到電話時,記得要向面對面說話一般,保持語調有精神且講話速度不過快或過慢,讓電話另一端的人留下好印象。即便是訊息,也以簡短文字禮貌回覆可面試的時間,面試前也應再三確認時間與地點,預留交通與熟悉環境的時間,不要讓自己在慌張的情況下現身在面試會場。

面試類型:電話﹑團體或個別面試?
上一篇文章中,Sunwei已提到電話面試的一些小技巧與注意事項。的確,電話面試是某些公司,特別是大企業,為了篩選求職者的第一關。電話中的進退得宜,某方面來說也代表求職者的職場表現一部份,如果求職者無法讓面試者願意在電話中多聊幾分鐘,那麼又要如何一起工作呢?

至於團體面試,可能會讓許多求職者格外緊張,想像著自己是「名模生死鬥」裡的參賽者,被一群又正、腿又長、又拍過無數雜誌封面照的競爭者環伺,彷彿好像只要自己走錯一步,就會被Tyra Banks請出門。團體面試的場合中,大家心裡搬演起內心戲的激烈程度,應該是與實境節目不相上下。面對團體面試的心態又該是什麼呢?或許,我們該從為何雇主要進行團體面試的原因出發,並了解他們又想要達成什麼目的?

雇主想要進行團體面試,不外乎是想了解:1. 求職者是否能在團體競爭中凸顯自己的特色? 2. 求職者在團隊的情境下,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3. 求職者具備組織裡需要的特質?

記得當初參加某公司面試時,除了基本題的英文自我介紹外,該公司將所有的面試者分成幾個小組,出了一道題目:X公司需要在某個區域建設研發中心、員工宿舍和學習中心,另外列出每蓋一公分鐵路、道路及建築所需的花費,並給每一組一樣多的預算,要每個小組在一張大白報紙上,畫出最適宜蓋上述建築的地點。在討論過程中,公司的人資便會到各組去觀察,看看組內成員是怎麼討論與合作,誰是提出點子的人?誰是負責畫圖的人?誰是負責給予回饋的人?誰是會注意時間的人?誰是會總結大家結論的人?以上幾種人其實並無好壞之別,因為每種類型的人都能為組織帶來貢獻,重點在於該公司需要的職務類型是否能跟大家在類似角色扮演遊戲中的角色性質相匹配。

有人說,找工作其實也跟找另一半有點像,往往要找的不是最帥、最美或最有錢的,而是找可以一起生活、一起完成夢想的人。但結婚對象可能不能常換,工作卻是可能有較大變動,無論是換工作內容或是換公司都有可能。因此,我比較傾向將找工作比喻為找一起自助旅行的旅伴,你們可以個性不同或是擅長的事情不同,有人擅長規劃行程、有人擅長控制預算都好,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保證你的旅伴是要跟你前往一樣的目的地才行,不然一切都是白搭。

在此,也要提醒初入社會的求職者,不用因為自己剛出社會就覺得好像什麼都不會,無法獲得面試者的青睞。對於初出茅廬的求職者而言,最佔優勢的就是可塑性和潛力,沒有沾染組織的習氣,或許更有餘裕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說不定。

2014年9月5日 星期五

如何有一個好表現的電話面試?By sunwei


因為面試這一個主題 我們會講得比較仔細 所以本週就專門只談電話面試!

遙想大學電話面試的經驗 剛好都是英文面試 所以就比一般的面試更加的緊張 現在真的很常電話面試別人 有以下幾個小tips可以跟大家分享

1. 請找一個安靜好收訊好的地方
    這真的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但我非常的意外 有很多我約電話面試的候選人 在我電話打過去的時候 竟然在收訊非常不好的地方 還要求我十分鐘之後打給他 . 試想一下 你今天是面試官 如果有其他候選人可以選擇的時候 你會怎樣想呢?

2. 請記得面試是一個對話的過程
    電話跟面對面的面試是一樣的 在面試的過程中互動是很重要的 請準備好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 讓對方有機會問你問題 , 跟大家分享有一位應徵者 我請他自我介紹 他一講就是十分鐘 中間他因為太專注于自己的對話 他問我問題確沒有在聽我的答案 他今天面試的工作 需要常聽客戶的意見 我會在當下的互動 去思考他這樣的特質是不是真的適合這份工作

3.語言的流利度
   這真的是長期不斷的積累 , 如果聽不清楚 是可以要求面試的人講慢一點 講英文可以多用口語的句子 聽起來也會比較流暢 ! 平常多練習 真的會有助於自己的信心 有信心的話 也比較不會緊張

下一周可以跟大家聊聊 面試前的準備 要怎樣才算是準備呢? 我們下週見!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大學後悔沒做的事情 by Tasha

後悔其實是世界上最無濟於事的一種情緒。後悔與反省不同的處在於前者多是沈溺於細節的反覆中,而後者則是將自身抽離情緒,以較為審慎、客觀的角度,看待曾經的自己。與其後悔,我覺得反省會把我們帶得更遠﹑也更能明白自己的為與不為,其實牽涉當初的主客觀條件的能與不能。

我的求學過程歷時較久,所以也多了些學生的餘裕,可以去完成一些Sunwei現在想起或許覺得有些缺憾的事情。同樣地,這樣的餘裕也必須以較晚踏進職場﹑時間與金錢成本來換取。

若真的要說我後悔大學時代沒做的事,可以列出以下:

1. 沒有在課餘時間打工兼職,早點了解職場及所學在職場上的評價:
在大學的課餘時間,我參加了模擬聯合國社團,也藉此到了美國參加兩次大型的模擬聯合國會議,也曾擔任過大學所舉辦模擬聯合國會議的主席。類似的社團經驗,讓本來是內向性格的我,也能逐漸習慣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主持甚至領導團體。在社團中交到的好朋友,也因著一起辦活動的革命情感,直到現在,也都能在不同的時刻互相支持與幫忙。有些班上的同學選擇去當家教或是去餐廳打工,這也是很不錯的經驗。畢竟,大學校園是個界線太過分明的保護傘,若是能透過情境置換去體驗﹑發掘自己的所學科系外的其他長處與人情世故,這才是打工或兼職所能換來最寶貴且受用的經驗。

2. 沒有早點接觸財經或理財相關訊息:
在大學生的年紀,其實歐美文化的同齡學生,多是開始自己打工賺學費﹑搬出家裡甚至是背助學貸款。但是在台灣的文化中,父母親習慣供應孩子的一切日常所需,以至於孩子對於金錢的取用與規劃其實所知甚少。除非是財經企管相關科系,否則對於理財這門人生重要科目,許多人可能大學四年都沒機會沾上一點邊。雖然談錢有點俗氣,特別是在人文或社會科學類的領域尤是。但是,若沒有足夠的金錢餘裕,可能都會扼殺任何一個你熱愛的興趣,無法讓你在人生路上持續將興趣帶著前進,這將會是人生更大的缺憾。我一直要到上研究所的口譯課堂上,因為要準備財經相關的主題,才開始持續看財經台和注意財經新聞,直到踏進第二份工作之前,才開始看跟工作相關的產業訊息。在此建議幾個網路電子媒體,可作為持續關心財經新聞的開始:

鉅亨網:
http://www.cnyes.com/

Digitimes (電子時報):
http://www.digitimes.com.tw/

綠角財經筆記: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tw/

Sway房市觀測站:
https://www.facebook.com/swayhouse

3. 沒有深入發展剛開始萌芽的興趣:
在大學時期,主要的時間都貢獻給社團了。在社團之外,曾經又拜師學藝﹑重拾起小時候只學過皮毛的小提琴開始練習。但因為後來課業繁忙,在進入研究所前又中斷,之後也因為租屋處附近沒有琴房也沒有持續練習。即便無法成為演奏小提琴的人,但是古典音樂和其他類型的音樂,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曾給我很大的安慰。若是時間允許,在大學時間請多撥出點時間給自己的興趣,無論是語言﹑音樂﹑運動,就像是學會任何一項技藝,發揮工匠精神,持續的練習,並在其中享受精熟的成就感,也替自己的未來人生多準備一件一生受用的行囊。

願大家都能在大學生涯結束後,有著滿滿的收穫而非缺憾。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大學後悔沒做的事情by sunwei


說實話 我對於人生的態度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總是常問自己以後會不會後悔  如果你經常問這個問題 我相信寫這篇文章的篇幅 也是可以短得多 或是沒有這篇文章的存在

我最後悔的事情 其實就是現在大家吵得沸沸揚揚的

澳洲打工度假 
後悔知道這個訊息太晚 知道的時候 已經進入要找工作的階段 每次在臉書上看大家的美麗照片 我就很希望我當初有做這個決定  但我也相信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做 就把這件事加入自己未來的人生吧!

多旅行一些國家
學生時代沒有錢 但是時間多 應該可以體驗跟現在不同的人生樂趣 因為我覺得我的人生 可以說是因為旅遊而豐富 我會把自己的人生切點 說成去某地旅行前的自己 還有某地旅行後的自己

精進第二外語
說來慚愧 學西班牙語兩年 但說的還是基本對話 主因就是沒有覺得自己每一年會去的動力 !所以現在改學日語 跟自己說以後每年都要去一次日語 還每週跟日本同事有對話 所以慎選你的第二外語 然後堅持!

而上述三件我後悔的事情 也在我現在跟將來會不斷努力 讓這些事情不再是讓我後悔的事情!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如何寫一份吸引人的履歷表呢?by Tasha

既然Sunwei已經說過寫履歷的大原則,身為職場老新鮮人的我,提供幾個寫英文履歷的原則。

當初要寫履歷表時,除了請教Sunwei外,也一同請教了早我幾年工作的朋友,也獲得他們慷慨的分享與建議。在此也建議各位可以請稍有工作資歷的朋友協助看看你的履歷表,會得到比較客觀﹑中肯的建議。

英文履歷的格式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s://careerservices.princeton.edu/undergraduate-students/resumes-letters-online-profiles/resumes/sample-resumes

因在國外學校輔導學生就業的機制比較完善,通常也有較為完備的職涯諮詢服務,寫履歷時可多上類似網站參考範例。

撰寫英文履歷大原則:

1. 將履歷控制在一頁篇幅,大標題分別為:Education, Experience, Activities, Honors, Skills等,但為了符合篇幅限制,建議只挑幾個作為大標題。Education與Experience大項為必備。

2. 若為新鮮人則將教育背景置於履歷上方,年份距現在愈近的放在最上面,依序遞減

3. 履歷以條列式撰寫,以動詞作為每句開頭:以上述英文履歷參考網址中的senior resume截圖為例
資料來源(source):
https://careerservices.princeton.edu/sites/career/files/resume_senior.pdf

因為這位學生還在學,所以履歷的月/年份為2011年2月-迄今。此外,動詞的選擇其實也關係到個人的參與程度與貢獻度,愈有原創性的動詞會愈吸睛,例如:create, initiate, lead, launch。在寫作同時,也盡量避免一直重複使用同樣的幾個動詞,除了會造成視覺疲勞外,也會讓閱讀履歷的人興趣缺缺,這時,同義字字典就會是很好的幫手。當然,履歷是要展現你過去經歷的懶人包,資訊的真實度永遠是首要,千萬別為了過度包裝而太夸夸其詞,也不要過度謙虛。

4. 檢查再檢查:在履歷送出前,永遠要檢查再檢查,無論是格式﹑動詞時態或行文皆然。請善用word內建的拼字檢查,不要讓履歷出現拼字錯誤的紅色,若可以,也請英文較好的朋友幫忙看看是否有文意不通的狀況。



以上建議供各位參考,若有問題可來信,之後可同場加映。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如何寫一份吸引人的履歷表呢?by sunwei


延續上週 如果我們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理想的履歷表是絕對必須要準備的
我記得當初我寫第一份履歷表 前前後後應該是花了我快十個小時 當然也要感謝當時協助我撰寫的小光 從格式到內容都跟我一一討論 如果你現在還是大一到大三的學生 我也很建議你提早開始練習寫一份履歷表 相信你能更快的了解自己擁有的優勢是什麼 或是有什麼是你想要在畢業前想要補強的

履歷表有幾個我看重的部分:

格式
雖然我不是專業的人資 但是也協助面試了不少人 我看履歷表第一眼應該就是1~2秒而已 如果格式不好的 我應該不會想要繼續看下去了 你可以想成 你今天想面試一個穿得不得體衣服的人來面試嗎?而且在越頂尖的公司 還真的要注意每一個小細節呢! 另外 不建議使用人力銀行提供的標準格式 提供給大家一個小祕訣 想辦法去找到國外最TOP MBA的格式  如果是外商的HR也看得舒服呢!

內容
我喜歡用一句話來比喻 ! 你的履歷表不是產品規格介紹書  而是廣告 簡短有力 請限制在一頁

善用成果
“我能夠交辦老師交代的每項作業 證明我可以把每件事情做得很好”
“我在班上的作業得分是全班前1% ”
第二個句子 比起第一個句子 其實更能夠讓人資感受到你的優秀

善用數字
我會要求自己寫的履歷表 需要能夠用數字量化 因為履歷表寫質化的感染力不足 質化的事件建議是在面試的時候提出

善用相對性
可以提供今天同一件事 別人做成果是如何 那又有什麼不一樣

以上的原則 我在至今改我的履歷表我都是一樣的原則

而且我會建議大家把自己的故事先一一列下 因為不同的公司 會建議大家需要把履歷表的元素再做排列組合!

下週我們來談談我們大學後悔沒做的事 希望大家也不要有後悔呀!


這句話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我該先工作還是先唸研究所(2)-by Tasha

起於某天晚上隨機的談話,於是有了這個網站。兩個從指南山上一起搬到徐州路上的古蹟教室裡,到現在有近十年交情的老同學,現在回顧之前的生活,總覺得有點話想說,說給當初的自己聽,也說給現在走到當初那個年紀的你們。

大學畢業後,我轉了個彎去唸了翻譯所,中間也曾休學去工作,也有自己接案的經驗。可能是因為翻譯所實務取向的關係,在研究所期間,陸陸續續進行了或長或短的職涯試驗,我也曾問過自己:「若是沒有唸研究所,我的人生會比較不一樣嗎?」老實說,我不太有答案。但是在研究所的修煉與其說是為了拿到一張畢業證書、比大學畢業生多幾千塊的起薪,倒不如說是對於某些問題有較為深層的探究與反饋。以往在大學,聽的時間總比說的時間多,翹課或是選課總是隨興所致,時間總是零散地分佈在某些或許發芽卻來不及長成的興趣中。幸運的話,會交到幾個可以相交一輩子的好朋友;不幸的話,你可能會覺得大學跟高中沒差很多。但是,研究所的學術養成或許是種態度–對某種問題追根究底、願意投注時間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與思考方式,也有可能會跟著你一輩子。

回顧大學的日子,我有些建議可以給你們:

1. 找個自己有興趣的社團去消磨課堂外的時間:
社團就是現實社會的小縮影,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說服及學會欣賞別人與你的相同與不同,會替你裝備更充足的武器在職場上成為更成熟、別人也樂於共事的人。

2. 善用圖書館的資源,多看書與電影:
記得以前某位歷史老師說過:「最有用的知識就是無用的知識」,在你人生的旅途上,如果可以帶著前人的智慧作為行囊,就好比替你的旅程多添了幾種交通工具的選擇,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視野一路收盡人生的風景。梁文道先生說過:「一輩子可以做的事,就是成為喜歡讀書的人」。閱讀不但是極為個人且私密的經驗,也彷彿是想像力的競技場,在其中你可以盡力奔馳,無論當下的境遇為何。有些事年輕時可做但老了很吃力,例如三鐵競賽、環島旅行或是跑趴,但是唯有閱讀是你可以做一輩子的事。另一方面,電影則是閱讀的動態形式、人生的縮影,能在幾個小時內進入其他人的生命中,這樣的旅程可不比走一遭前世今生的興味要少呢。

3.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喜歡自己:
無論是透過社團、閱讀或是打工經驗,你會慢慢篩選出人生中你認為重要或不重要的事情,你也會慢慢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不需要與他人比較、不需要憤恨或是討厭自己,你的獨特是由你定義。試著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人生很長,與自己好好相處是一輩子的功課。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網誌的起源--人生的選擇(1) 我該先工作還是先念研究所?by sunwei



這個網誌的緣起 就是這個週一 我跟我的好朋友塔莎在咖啡館聊天 想起一些人生的選擇 想起如果在幾年前能夠聽到更多元的意見 會不會走向不同的道路? 希望可以記錄下來 如果有更多人可以看見 可以在感到迷惘的時候 多一些參考 我們想那一定是很棒的事情吧!



我先說我的狀況

我在大學的時候 其實就已經決定了 如果我沒有找到非常想要念的研究所或是科系 我就會先去工作  但如果今天是完全沒有任何的頭緒 我覺得可以先觀察自己的心態:


 你今天去念研究所 是很明確將來想要做的工作 需要研究所的專業 還是只是因為
 害怕畢業
 害怕低薪
 害怕未知的未來 
 害怕要早一點做決定 
 如果今天發現這樣子的心態  其實不太建議直接去念研究所
 我覺得人迷惘是正常的 那要怎麼樣能夠幫助自己作出判斷呢?

以下是我覺得對一個大學生有幫助 可執行的

1. 在大學時期 多聽演講
    演講分成兩種 一種是網路上的 ex TED 你可以聽見 了解到世界上不同的觀點  另一種是自己平常看學校是否舉辦 或是雜誌舉辦 你讀過那個作者的書或是文章 抓住現場見面的機會 勇於去認識吧!或許可以幫自己找到一個職場導師噢

2.參加就職博覽會
   這其實是一個讓你提早認清這個世界的好方式 你可以去了解自己所學所作 人家是怎麼給予評價的 我記得當初我大二就去參加 發現來徵才的廠商 只喜歡某些科系 我就覺得自己一定要累積更多獨特的優勢

3.上人力銀行看喜歡的工作
   如果可以的話 希望大家看台灣以外的工作 看一些你心儀的公司的徵才條件 也知道自己接下來可以在哪一個地方努力

下一次可以來探討另一個問題 怎樣寫一份外商也喜歡的履歷表~